《易經》的幹卦,表示天道創造的奧秘,稱作萬物之父;坤卦表示萬物生成的物質性原則與結構性原則,稱作萬物之母。我如此的藐小,卻混有天地之道於一身,而處於天地之間。這樣看來,充塞於天地之間的(坤地之氣),就是我的形色之體;而引領統帥天地萬物以成其變化的,就是我的天然本性。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萬物皆與我為同類。
天子是我幹坤父母的嫡長子;而大臣則是嫡長子的管家。“尊敬年高者”(的意義),乃是為了禮敬同胞中年長的人;“慈愛孤苦弱小者”(的意義),乃是為了保育同胞中的幼弱之屬。所謂的聖人,是指同胞中與天地之德(案:指健德與順德)相合的人;而賢人則是其中優異秀出之輩。天底下無論是衰老龍鍾或有殘疾的人、孤苦無依之人或鰥夫寡婦,都是我困苦而無處訴說的兄弟。
及時地保育他們,是子女對幹坤父母應有的協助。如此地樂於保育而不為己憂,是對幹坤父母最純粹的孝順。若是違背了幹坤父母這樣的意旨,就叫做“悖德”,如此地傷害仁德就叫做“賊”。助長凶惡的人是幹坤父母不成材之子,而那些能夠將天性表現於形色之身的人就是肖似幹坤父母的孝子。
能了知造物者善化萬物的功業(了知我們的道德良知如何成就人文價值),才算是善於繼述幹坤父母的事跡;能徹底地洞透造化不可知、不可測之奧秘,才算是善於繼承幹坤父母的誌願。即便在屋漏隱僻獨處之處也能對得起天地神明、無愧無怍,才算無辱於幹坤父母;時時存仁心、養天性,才算是事天奉天無所懈怠。崇伯之子大禹,是透過厭惡美酒,來照顧贍養幹坤父母的;穎穀守疆界的潁考叔,是經由點化英才、培育英才,而將恩德施與其同類。不鬆懈、繼續努力,以使父母達到歡悅,這便是舜對天地父母所貢獻的功勞;順從父命,不逃他處,以待烹戮,這是太子申生所以被諡為“恭”的緣故。臨終時,將從父母那裏得來的身體完整地歸還給幹坤父母的是曾參;勇於聽從以順父命的是伯奇。
富貴福祿的恩澤,是幹坤父母所賜,用以豐厚我的生活;貧賤憂戚,是用來幫助你成就一番事業的。活著的時候,我順從(幹坤父母所要求的)事理;死的時候,心安理得,我安寧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