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

[宋代] 嶽飛 [简体]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裏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鬆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昨天秋夜的蟋蟀止不住的鳴叫聲將我從遙遠的夢境中驚醒,已是三更時分。起來獨自繞著台階踽踽行。四周靜悄悄沒有人聲,簾外一輪淡月正朦朧。
為國建功留青史,未老已白頭。家鄉的山上鬆竹已長大變老,無奈議和聲起、阻斷了歸程。想把滿腹心事付與瑤繞彈一曲。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縱然繞弦彈斷,又有誰來聽?

注釋
小重山:詞牌名。一名《小衝山》、《柳色新》、《小重山令》。唐人常用此調寫宮女幽怨。《詞譜》以薛昭蘊詞為正體。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四平韻。換頭句較上片起句少二字,其餘各句上下片均同。另有五十七字、六十字兩體,是變格。
寒蛩(qióng):秋天的蟋蟀。
千裏夢:指赴千裏外殺敵報國的夢。
三更:指半夜十一時至翌晨一時。
月朧明:月光不明。朧,朦朧。

創作背景

紹興六年(1136)至紹興七年(1137)嶽飛準備大舉收複中原,北上滅金。但宋高宗趙構及朝內主和派對其大加幹涉和阻撓,迫害主戰派。多人被罷免和殺害,大好的抗金複國形勢,有付諸東流的危險。這首詞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出的。嶽飛內心的極度鬱悶,對投降派猖獗的極度憤慨,均寫於詞中。

參考資料:
1、江天.《中國才子文化集成》.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8:622-623
賞析

這首《小重山》雖然沒有《滿江紅》家喻戶曉,但是通過不同的風格特點和藝術手法表達了作者隱憂時事的愛國情懷。

上片著重寫景。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裏夢,已三更”,昨天夜裏蟋蟀一直鳴叫不停,使作者從金戈鐵馬對抗金兵的夢中驚醒了,而此時已經是深夜的三更天了。“寒蛩”點明了季節是深秋。山河飄搖,國家殘破,作者夙夜憂患,而昨夜深秋的蟋蟀卻小停地嗚叫,催逼著詞人心中的隱憂和悲憤,使克複中原的責任更加沉重,“驚”字充分表達了在秋夜蟋蟀的淒清嗚叫中作者終夜難眠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