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南行舟擊汴,逆風三日沙吹麵。
舟人共勸禱靈塔,香火未收旗腳轉。
回頭頃刻失長橋,卻到龜山未朝飯。
至人無心何厚薄,我自懷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順風來者怨。
若使人人禱輒遂,告物應須日千變。
我今身世兩悠悠,去無所逐來無戀。
得行固願留不惡,每到有求神亦倦。
退之舊雲三百尺,澄觀所營今已換。
不嫌俗士汙丹梯,一看雲山繞淮甸。
我昔南行舟擊汴,逆風三日沙吹麵。
舟人共勸禱靈塔,香火未收旗腳轉。
回頭頃刻失長橋,卻到龜山未朝飯。
至人無心何厚薄,我自懷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順風來者怨。
若使人人禱輒遂,告物應須日千變。
我今身世兩悠悠,去無所逐來無戀。
得行固願留不惡,每到有求神亦倦。
退之舊雲三百尺,澄觀所營今已換。
不嫌俗士汙丹梯,一看雲山繞淮甸。
譯文
往年,我乘船南下,停泊在汴水邊,逆風刮了三天,黃沙陣陣撲麵。
船上的舟子都勸我去向僧伽寺祈禱,果然,一炷香還未燒盡,旗子已嘩嘩向南舒卷。
船走得快如飛箭,轉眼間長橋失去了蹤影,到龜山還不到吃早飯的時間。
最高尚的人從不厚此薄彼,我呢,滿足了自己的私心,為得到順風而歡欣。
耕田的人要下雨,收割的人要晴天;離去的人要順風,來的人又對逆風抱怨。
如要讓人人祈禱都如願,老天爺豈不是一天要萬化千變?
我如今自身與世俗兩不相關,去沒有什麽追求,來也沒什麽留戀。
能走得快些固然很好,走不了也無所謂不便。
每次到這裏都去求神,神一定也感到厭倦。
往昔韓愈詩所說拔地三百尺的高塔,如今見到的已不是澄觀苦心經營所建。
僧伽塔啊,你若不嫌我帶來的俗塵玷汙了你的丹梯,請讓我登上你,飽覽群山環繞下的淮河兩邊。
熙寧四年(1071),蘇軾赴杭州通判任,路過泗州僧伽塔,作了這首詩。一說此詩作於元豐二年(1079)三月,時作者奉命移知湖州,經過泗州。
蘇軾工於七古,汪洋恣肆,妙設譬喻,直逼唐代李、杜,同時又在記事寫景中恰到好處地穿插說理,傾訴心情,語詞往往詼諧風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被公認為宋代第一作手。這首《泗州僧伽塔》詩,很能代表蘇軾七古的風格。
“身世悠悠”等語,反映他當日心情;但其中較多地講的是禱風於神的事。妙在即事說理,靈巧地揭露了神靈之虛妄,“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這首詩先寫昔日(治平三年(1066)護父喪歸蜀)南行過泗禱風於神,有求輒應的事。“逆風三門沙吹麵”,極寫風阻之苦;“香火未收旗腳轉”,極寫風轉之速;“回頭頃刻失長橋,卻到龜山朝飯議”,極寫風轉後舟行之快。詩說自己的船在這裏受阻,聽從舟子的勸說,去向僧伽塔祈禱,果然“香火未收旗腳轉”,變了順風,得以順利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