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

河北民,生近二邊長苦辛。
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裏赤,州縣仍催給河役。
老小相依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過者無顏色。
汝生不及貞觀中,鬥粟數錢無兵戎!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河北的老百姓日子真夠艱難,生活在邊疆與遼國和西夏相連,
一家家生男育女學習耕織,糧食布帛交給朝廷再向敵國奉獻。
今年的大旱災赤地千裏,州縣官吏依然抓壯丁去把苦役承擔,
老少相互攙扶向南逃荒,河南雖然豐收,老百姓也缺糧斷餐,
邊民的愁苦如陰雲遮空,天昏地暗,行人見了無不神情黯然,
無法逢時生在貞觀年間,那時幾文錢買一鬥稻穀,沒有戰亂!

注釋
⑴河北:指黃河以北地方。
⑵二邊:指北宋與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區。長:長期。
⑶輸與:送給,這裏指繳稅納賦。官家:指朝廷。事:供奉。夷狄:中國古代東部、北部的兩個少數民族,後用作泛稱。這裏指契丹和西夏。
⑷千裏赤:赤地千裏,寸草不生。赤,空。
⑸州縣:指地方官府。給:應承,負擔。河役:治理黃河的工役。
⑹就南:到南方就食謀生。南,指黃河以南。

創作背景

北宋朝廷每年向契丹(後改稱遼)、西夏交納大量銀絹作為“歲幣”,以求苟安。這年年歲歲的沉重經濟負擔首先落到邊境百姓身上。慶曆六年(1046),北方遭受嚴重早災,王安石時淮南簽判任滿,在去京師的路上感受到這一嚴酷的社會現象,寫下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霍鬆林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99-201
2、雷啟洪.王安石詩文賞析: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71-72
賞析

王安石早年的詩歌創作學習杜甫關心政洽、同情人民疾苦的現實主義精神,他的詩風也有取於杜詩的“沉鬱頓挫”。這首詩在王安石的早期詩作中是頗有代表性的,詩中反映河北人民在天災人禍雙重拆磨下的苦難生活,字字句句飽含血淚,並透露出詩人內心無比的沉痛和人溺己溺的焦慮。這就有幾分逼近杜詩的“沉鬱”。而詩人因采取轉折累益、漸層深入、對比寄慨等表現手法而造成的文勢跌宕之美,又可說是得力於杜詩的“頓挫”之妙。

“河北民,生近二邊長苦辛”兩句,開門見山地點明了一篇的題意。遼與西夏是宋朝的敵國,按一般的想法,這一帶的人民大概困於連年的戰禍,自然難免要“長苦辛”了,但詩人壓根兒沒有提到這一點。當時北宋王朝用屈辱的妥協換來了苟安局麵,邊界上本無大的戰事,而邊民的“辛苦”究竟有哪些,作者分三層來回答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