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王逢原三首·其二

蓬蒿今日想紛披,塚上秋風又一吹。
妙質不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廬山南墮當書案,湓水東來入酒卮。
陳跡可憐隨手盡,欲歡無複似當時。

標簽: 友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想象中你遠方的墓地,如今早已長滿茂盛的蒿蓬,哀悼你的指情仍如去歲,盡管你孤獨的墳塋又一度蕭瑟秋風。
世人不能像匠石指知郢人那樣理解王逢原,隻有指指了解你的人才能理解認同你。
回想起那年廬山向南傾側,猶如自天而降,正對著我們的書案;湓水滔滔東來,像是流進了你我的酒杯之中。
可惜一切往事都隨你的離世煙消雲散,昔日的歡會已一去不返。

注釋
王逢原:王令,字逢原,北宋中期詩人,年僅二十八歲就不幸病逝。
蓬蒿:指墓地上的野草。
紛披:散亂的樣子。
質:指箭靶,用以比喻投契的知己。
平世:舊指清平之世,這裏指當世。
湓水:源出江西瑞昌清湓山,東流經九江城下。
酒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陳跡:舊事。
隨手:隨著,緊接著。

創作背景

王安石於至和二年(1054年)由舒州通判被召入京,路過高郵,王令賦《南山之田》詩謁見王安石,王安石大異其才,遂成莫逆之交。然而,嘉祐四年(1059年)秋,王令僅以二十八歲的青春年華而逝世,這令王安石痛心疾首,黯然神傷。第二年秋天,便寫下了這三首悼念故友之作。

參考資料:
1、王鎮遠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203-204
賞析

《禮記·檀弓》上說:“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宿草就是隔年的草,意指一年以後對於已去世的朋友不必再哀傷哭泣了。“宿草”,後世便成為專指友人喪逝的用語,這裏蓬蒿泛指野草,句意正是由《禮記》脫胎而來,暗喻故友雖去世一年,而他猶不能忘情。當時王安石身在汴京而王令之墓則在千裏之外的常州,然而憑著詩人沉摯的感情與馳騁的想象,在讀者眼前展現出一幅淒愴悲涼的畫麵。

哀痛之情也於景中流露而出,於是從墳地寫到了長眠地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