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丘書事

三分書裏識巴丘,臨老避胡初一遊。
晚木聲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嶽陽樓。
四年風露侵遊子,十月江湖吐亂洲。
未必上流須魯肅,腐儒空白九分頭。

標簽: 憂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在《三國誌》裏早就認識了邊防重鎮巴丘,而今年歲老邁,隻因避難才得以初次一遊。
聽到寒風吹刮樹木的颯颯聲響充滿了廣闊的洞庭原野,又見慘淡的日光籠罩著嶽陽樓。
四年來的風餐露宿、輾轉奔波使我的生活飽受侵擾;已到十月,洞庭水落,吐出了縱橫錯落的沙洲。
唉,朝廷未必會派魯肅這樣的良將鎮守上遊,我這個書呆子卻空自焦急幾乎全白了頭。

注釋
巴丘:今湖南嶽陽,曆代兵家戰略要地。
三分書:即《三國誌》,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故事。
胡:指金人。
晚木:秋冬的樹木。
影:指日光。
吐亂洲:秋冬之際,洞庭湖水落,湖中露出許多不規則的沙洲。
上流:三國吳的主要領地在長江下遊,巴丘對它來說,乃是上流。
須魯肅:因蜀將關羽鎮守荊州,吳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與關羽對抗。

創作背景

公元1128年(建炎二年)十月,金兵侵擾徐州、泗州、揚州等地,宋高宗趙構棄揚州,奔鎮江、秀州,最後抵杭州。詩人從鄧州避難來到巴丘。麵對江山形勝,心中感慨,於是寫下這首詩。

參考資料:
1、黃紹筠著.中華古典詩歌吟味:西冷印社,2001.03:第200頁
賞析

詩中首聯以《三國誌》起首,奠定詠史的基調;頷聯描寫眼前之景,寫得氣象開闊;頸聯感慨自己政治上坎坷漂泊的際遇;尾聯反用孫權使魯肅屯巴丘事,表達內心的情感。全詩沉鬱蘊藉,委婉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的憂國之情和報國之誌。

首句“三分書裏識巴丘”引用《三國誌》說明巴丘的重要,為題目“書事”打下埋伏。詩人讀《三國誌》時就認識巴丘的重要,總想能親臨其地。緊接“臨老避胡初一遊”,句中“避胡”二字使此次之遊充滿辛酸。胡指金人,自不待言。自然是初遊,接下即寫所見景色及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