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州城東靈山白,閬州城北玉台碧。
鬆浮欲盡不盡雲,江動將崩未崩石。
那知根無鬼神會?已覺氣與嵩華敵。
中原格鬥且未歸,應結茅齋著青壁。
譯文
閬州城東的靈山呈現一片白色,而閬州城北的玉台山則一片碧綠。
鬆樹上浮著欲盡不盡的雲彩,江浪搖動著將崩未崩的石頭。
雖然這裏人也祭拜祖先,可當地的子孫後代卻從來沒有與祖先靈魂或相會。雖然世界上沒有鬼神與人能真正相會,但這裏的祭拜盛況可與嵩山、華山的清明活動相匹敵。
中原地區的戰爭尚未結束,應建個茅屋來把青紗幔掛於屋址的牆壁上。
注釋
“閬州”二句:點出閬州名山及其方位。靈山在閬州城東北十裏,傳說蜀王鱉靈登此山,因名靈山。玉台山在閬州城北七裏,上有玉台觀,唐滕王(李元嬰)所造。杜甫另有《玉台觀》詩。靈山:一作“雪山”。玉台:一作“玉壺”。
鬆浮,指鬆枝在搖動。
江動,指江水在湧動。未:一作“已”。
廣德元載(763年)秋天,寓居在梓州(今四川三台)的杜甫突然得到摯友房琯客死在閬中古城的噩耗,便星夜兼程趕赴閬中,吊唁並料理朋友的後事,並就此迷戀上了閬中的山光水色。廣德二載(764年)春,杜甫在第二次攀登城南錦屏山時,天高心遠,寫下了這首《閬山歌》。
“閬州城東靈山白,閬州城北玉台碧。”“閬州”是說明“地名”,當時閬中人已在被唐玄宗賜為“仙穴山”的靈山祭祖祭神,用大量的白花、白幡掛放於滿山、滿坡、滿樹枝,映襯得此山一片片白色而象征“靈山白”。“城東”“城北”,是在介紹相關的地理位置;“靈山、玉台”,是專指具體的地方;“白、碧”,是在以景喻事。這兩句敘述了閬中當地的清明祭祀活動句事。
“鬆浮欲盡不盡雲,江動將崩未崩石”兩句是針對第一聯從現實性出發所記載的閬中當地清明節祭祖活動句盛況。“鬆浮欲盡”,是指鬆枝在搖動中“想”把本不屬於鬆樹的什麽東西搖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