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

[唐代] 杜牧 [简体]

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
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
牧羊驅馬雖戎服,白發丹心盡漢臣。
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

標簽: 愛國,憂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元載相公曾具體籌劃過收複河湟,憲宗皇帝對此事關心也格外留神。
不久卻見大臣身穿朝服就刑東市,皇上也突然駕崩來不及實施西巡。
河湟百姓雖然穿著戎服牧羊驅馬,可是他們白發丹心仍是唐朝臣民。
隻有產生於涼州的動人歌舞樂曲,流傳天下在娛樂著那些富貴閑人。

注釋
河湟:指今青海省和甘肅省境內的黃河和湟水流域,唐時是唐與吐蕃的邊境地帶。湟水是黃河上遊支流,源出青海東部,流經西寧,至甘肅蘭州市西匯入黃河。《唐書·吐蕃傳》記載:“世舉謂西戎地曰河湟。”
元載:字公輔,唐代宗時為宰相,曾任西州刺史。大曆八年(773年)曾上書代宗,對西北邊防提出一些建議。借箸:為君王籌劃國事。《史記·留侯世家》載,張良在劉邦吃飯時進策說:“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

創作背景

安史之亂爆發後,駐守在河西、隴右的軍隊東調平叛,吐蕃乘機進占了河湟地區,對唐朝政府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杜牧有感於晚唐的內憂外患,熱切主張討平藩鎮割據、抵禦外族侵侮,因此對收複失地極為關心,先後寫了好幾首詩,《河湟》便是其中的一首。

參考資料:
1、吳 鷗.杜牧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11-113
2、張明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059-1060
賞析

此詩可分為兩層。前四句一連使用了三個典故。“借箸”,用張良的故事。不僅用來代“籌劃”一詞,而且含有將元載比作張良的意思,從而表明詩人對他的推重。“衣冠就東市”,是用晁錯的故事。意在說明元載的主張和遭遇與晁錯頗為相似,暗示元載留心邊事,有經營的策略。杜牧用晁錯來作比較,表現出對晁錯的推重和惋惜。“忽遺弓劍”采用黃帝乘龍升仙的傳說,借指憲宗之死,並暗指憲宗喜好神仙,求長生之術。

這裏,詩人對憲宗被宦官所殺采取了委婉的說法,流露出對他猝然逝世的歎惋。以上全用敘述,不著議論,但詩人對河湟遲遲不能收複的感慨卻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