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裏流沙道,西征過北門。
但添新戰骨,不返舊征魂。
樓角臨風迥,城陰帶水昏。
傳聲看驛使,送節向河源。
譯文
走上那萬裏迢迢的沙漠之路,西行的人們都要經過這座城門。
一次次的出征啊,隻是增添著新死者的屍骨,卻不見舊死者返回靈魂。
樓的簷角淩風翹起,多麽高寒;城的陰麵靠近渭水,一片昏暗。
城門下又有驛使喧呼而過,該是西行遠途與吐蕃和談。
注釋
東樓:在秦州城。
流沙:沙漠。指吐蕃所居之地。
但:隻。
征魂:指出征戰士的靈魂。
淩風迥(jiǒng):高高地迎風淩空而起。
昏:昏暗。
聲;這裏指驛使的傳呼聲。
驛使:信使,出往外域的使節。
節:使節。
這首詩是杜甫於幹元二年(759)秋冬之際登秦州城東樓所作,東樓的位置在秦州城東門上,因此東來西往的人,都必須從這座樓下經過。詩人抓住東樓的這一特點,從對過此樓而西的將士、使節命運的關切中,表達詩人對戰爭的憂慮。
“萬裏流沙道,西征過北門。”首聯這兩句寫東樓的位置,是全詩關鍵所在。正因為西行去萬裏流沙道者必須經過此門,所以東樓這一普通建築,才與曆史、現實、戰爭、使節聯係在一起。詩人登樓遠視俯瞰,戰士們從東樓出發踏上征途,路途遙遠而艱辛,也反映了戰爭的艱苦。
“但添新戰骨,不返舊征魂。”頷聯這兩句寫戰爭、寫過去。 “新戰骨”說“但添”,“舊征魂”說“不返”,可見將士有去無回,而且即使死了也於事無補。此二句寫得十分悲慘。多年的征戰,使得無數將士獻身沙場,橫屍荒野,何曾見到他們魂返故園?而今戰場又添新戰骨,更叫人感到淒涼冷落。這兩句烘托出戰爭的殘酷至極,表明了詩人對出征在外的戰士的擔憂和對戰爭的不滿和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