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裏流沙道,西征過北門。”首聯這兩句寫東樓的位置,是全詩關鍵所在。正因為西行去萬裏流沙道者必須經過此門,所以東樓這一普通建築,才與曆史、現實、戰爭、使節聯係在一起。詩人登樓遠視俯瞰,戰士們從東樓出發踏上征途,路途遙遠而艱辛,也反映了戰爭的艱苦。
“但添新戰骨,不返舊征魂。”頷聯這兩句寫戰爭、寫過去。 “新戰骨”說“但添”,“舊征魂”說“不返”,可見將士有去無回,而且即使死了也於事無補。此二句寫得十分悲慘。多年的征戰,使得無數將士獻身沙場,橫屍荒野,何曾見到他們魂返故園?而今戰場又添新戰骨,更叫人感到淒涼冷落。這兩句烘托出戰爭的殘酷至極,表明了詩人對出征在外的戰士的擔憂和對戰爭的不滿和憤慨。
頸聯承接首聯仍然寫樓,不同的是首聯隻寫了東樓的位置,描繪的是遠景,這兩句卻寫到了東樓的本身,描繪的是近景。“樓角臨風迥”,這句寫“樓角”,高昂淩風,是多麽的高寒;“城陰帶水昏”,這句寫“城陰”,城的陰麵靠近渭水,低下陰森,一片昏暗,兩者構成一幅對比強烈的畫麵,讓人感覺戰亂的淒慘。這兩句描寫在滄桑變幻城頭依舊的背後,令人覺得這座東樓既是曆史的見證,照應了頷聯對戰爭的感慨,又是生死莫測的不幸之門,從而引起了尾聯——使節出國和談,但是戰爭的最終結果卻是不能預料。
“傳聲看驛使,送節向河源。”尾聯承接頸聯,再寫人事。前兩句寫的是曆史上的戰爭,這兩句寫的是現實的使節;前兩句虛摹,這兩句實寫。這幾句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過去的將士多半是有去無回,而現在的使節頻繁派出,對即將爆發的戰爭依舊沒有遏製作用,不久以後仍將有大批將士如往日一樣,去作戰送死,表現了戰爭的無情。
這首詩是杜甫的後期作品,詩人按照從遠到近的方位順序,描繪了在秦州城東樓的所見所聞,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憂慮,對將士的擔憂之情。
- 參考資料:
- 1、李濟阻 王德全 劉秉臣.《杜甫隴右詩注析》: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03月第1版: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