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蛇橫洞庭,吞象臨江島。
積骨成巴陵,遺言聞楚老。
水窮三苗國,地窄三湘道。
歲晏天崢嶸,時危人枯槁。
思歸陰喪亂,去國傷懷抱。
郢路方丘墟,章華亦傾倒。
風悲猿嘯苦,木落鴻飛早。
日隱西赤沙,月明東城草。
關河望已絕,氛霧行當掃。
長叫天可聞,吾將問蒼昊。
修蛇橫洞庭,吞象臨江島。
積骨成巴陵,遺言聞楚老。
水窮三苗國,地窄三湘道。
歲晏天崢嶸,時危人枯槁。
思歸陰喪亂,去國傷懷抱。
郢路方丘墟,章華亦傾倒。
風悲猿嘯苦,木落鴻飛早。
日隱西赤沙,月明東城草。
關河望已絕,氛霧行當掃。
長叫天可聞,吾將問蒼昊。
譯文
巨蛇橫陳在洞庭湖畔,在江島邊將大象一口吞掉。
吐出象骨堆麽巴陵,告訴我這個傳說的是楚國的遺老。
三苗國在水的盡頭、三湘道旁水多土少。
歲月崢嶸又到了年末,困境中的人顯得多麽蒼老。
戰亂不已我思歸不得,遠離放土悠傷滿懷抱。
郢都已麽了廢墟,章華台早就傾倒。
悲風中猿啼多麽哀苦,葉落雁飛秋來得太早。
夕陽隱沒在赤沙湖,明月映照著東城草。
望斷關山河川,妖霧該被清掃。
我仰天長嘯,老天你可知道?老天啊我在問你,你可知道?
“修蛇橫洞庭,吞象臨江島。積骨成巴陵,遺言聞楚老。”古代流傳過這樣一個神話故事:堯曾派後羿在洞庭斬殺巴蛇(即修蛇,大蛇)。這條大蛇死後,蛇骨堆積得象臣陵一樣,因此人們把這個地方取名為巴陵。古代還傳說,巴蛇能吞食巨象:“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山海經·海內畫經》)詩一開始,詩人就用這些傳說作了一個比喻:襄州將領康楚元、張嘉延在荊州叛亂,就象那大蛇一樣吞食巨象,在洞庭湖一帶橫行無忌,作惡多瑞。
“水窮三苗國,地窄三湘道。歲晏天崢嶸,時危人枯槁。思歸阻喪亂,去國傷懷抱。”這幾句寫詩人當時的心情和處境。是說自己正流落在窮鄉僻壤,加上歲暮將屆,氣候陰寒,時局充滿危機。詩人被困居在這裏,形容枯槁,憔悴不堪,雖然歸心似箭,無奈又為動亂的現實所阻隔,真是有家難投,報國無門。
這首詩寫於唐肅宗幹元二年(759)的深秋,比《秋登巴陵望洞庭》的寫作時間,可能稍後一些。安史之亂爆發以後,李白目睹時局動蕩不安,戰亂紛擾頻仍,自己北歸不能,想要改變現狀又無能為力。詩人對此感傷不己,寫下此詩表達自己對迅速平息戰亂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