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次蒲類津 / 晚泊蒲類

二庭歸望斷,萬裏客心愁。
山路猶南屬,河源自北流。
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
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
龍庭但苦戰,燕頷會封侯。
莫作蘭山下,空令漢國羞。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邊庭上望不見歸處,客居萬裏心中充滿憂愁。
山中之路依然向南斷續綿延,黃河之源從北麵流來。
晚風中夾雜著寒氣,彎月照耀著邊塞的秋景。
火灶通向軍營的牆壁,報警的烽火飄上嘹望樓。
在邊疆隻要奮力作戰,就會像班超一樣得到封侯。
不要作蘭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讓大漢帝國蒙受羞辱。

注釋
次:在途中停留。
蒲類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類縣,今屬新疆。
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
客心:旅人之情,遊子之思。
南屬:向南延伸。
朔氣:北方的寒氣。
邊秋:秋天的邊塞。
軍壁:軍營周圍的防守工事。
烽煙:烽火台報警之煙。
戍(shù)樓:邊防駐軍的嘹望樓。
龍庭:即龍城,漢代匈奴的政治中心。這裏借指邊塞突厥族的政治中心。

賞析

詩歌以低沉的慨歎開頭:“二庭歸望斷,萬裏客心愁”,說明此次戰爭進展的不順利,未能旗開得勝,不能凱旋;歸期遙遙,不能不令人哀愁。這裏的“愁”不僅僅是個人的思親念友戀鄉,更主要是戰爭的發展形勢無法令人樂觀。敏感而富有俠氣的詩人,不能不為國家和民族而擔憂哀愁。“山路猶南屬,河源自北流”,這兩句並不完全是狀物寫景,而兼有比興之意,內涵極其豐富複雜。自南來的山路還條條連著中原土地,通往京城。

而離家萬裏的征人,眼望著歸路不能歸,卻還要像北去的流水一樣不斷向前開拔;另一方麵黃河源頭的水流千裏,據說還潛行地下,但終歸流向了中國的腹地。征人們的心也如同這流水一般,不論奔赴哪裏,始終係念著祖國家園,這是天性使然。詩人浮想聯翩,構思奇特,措詞樸實自然。“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抒寫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種邊塞戰場特有的悲淒、肅殺氣氛。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薛仁貴兵敗大非川以後,詩人隨軍征戰到蒲類津,夜晚就地宿營時有感而發,將眼前景、心中情訴諸筆端,寫下這首詩。

參考資料:
1、林力 肖劍主編.唐詩鑒賞大典 (上、中、下冊):長征出版社,1999.11 第1版: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