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閑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裏,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台一笛風。
惆悵無日見範蠡,參差煙樹五湖東。(無日 一作:無因)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閑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裏,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台一笛風。
惆悵無日見範蠡,參差煙樹五湖東。(無日 一作:無因)
譯文
六朝的繁華已成陳跡,放眼望去,隻見草色連空,那天淡雲閑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發生什麽變化。敬亭山象一麵巨大的翠色屏風,展開在宣城的近旁,飛鳥來去出沒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兩岸,百姓臨河夾居,人歌人哭,摻合著水聲,隨著歲月一起流逝。深秋時節的密雨,象給上千戶人家掛上了層層的雨簾;落日時分,夕陽掩映著的樓台,在晚風中送出悠揚的笛聲。
心頭浮動著對範蠡的懷念,無由相會,隻見五湖方向,一片參差煙樹而已。
譯文
六朝留下的文物已草蔽連空,隻有這淡遠的天空和飄忽的白雲依舊古今相同。
蒼山翠柏間百鳥飛來飛去,世世代代生活水鄉山寨中。
簾幕外千家承受連綿秋雨,日落西山傳來悠揚的笛聲。
內心裏悵惘無緣見到範眾,隻好掠過樹木凝望太湖東。
注釋
⑴宣州:唐代州名,在今安傲省宣城縣一帶。開元寺:建於東晉,初名永安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改名開元寺。水閣:開元寺中臨宛溪而建的樓閣。宛溪:又叫東溪,在宣州城東。夾溪居人:夾宛溪兩岸居住著許多人家。
⑵六朝:指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文物:指禮樂典章。
⑶淡:恬靜。閑:悠閑。
詩一開始寫登臨覽景,勾起古今聯想,造成一種籠罩全篇的氣氛:六朝的繁華已成陳跡,放眼望去,隻見草色連空,那天淡雲閑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發生什麽變化。這種感慨固然由登臨引起,但聯係詩人的經曆看,還有更深刻的內在因素。詩人此次來宣州已經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傳師任宣歙觀察使(治宣州)的時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職。這兩次的變化,如他自己所說:“我初到此未三十,頭腦釤利筋骨輕。
”“重遊鬢白事皆改,唯見東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這自然要加深他那種人世變易之感。這種心情滲透在三、四兩句的景色描寫中:敬亭山象一麵巨大的翠色屏風,展開在宣城的近旁,飛鳥來去出沒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兩岸,百姓臨河夾居,人歌人哭,摻合著水聲,隨著歲月一起流逝。這兩句似乎是寫眼前景象,寫“今”,但同時又和“古”相溝通。
這首詩當寫於開成三年(838),當時杜牧任宣州團練判官。這首詩是他遊開元寺,登水閣時的所見所聞及觸景所發而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