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獨遊曲江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標簽: 思念,愛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荷葉初生時相遇戀人,不久分離,春恨已生。荷葉枯時戀人辭世,秋恨又成。
隻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長永存。多少惆悵,隻有那流不盡的江水聲。

注釋
曲江:即曲江池。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唐高適《同薛司直諸公秋霽曲江俯見南山作》詩:“南山鬱初霽,曲江湛不流。”
春恨:猶春愁,春怨。唐楊炯《梅花落》詩:“行人斷消息,春恨幾徘徊。”生:一作“起”。
深知:十分了解。漢揚雄《法言·問道》:“深知器械舟車宮室之為,則禮由己。”
悵望:惆悵地看望或想望。唐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二:“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賞析

劉熙載《藝概·詩概》獨推李商隱詩“深情綿邈”,這首悼念所愛者的小詩便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佳作。

此詩前二句寫荷葉的“生”與“枯”,暗示人生的變化;後二句感歎盡管自己此身尚存此情長在,無奈逝者已矣,格調無限淒惋,將前兩句所蘊含的綿綿深情推向無以複加的新境。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詩一開頭就用緩慢沉重的語氣喃喃訴說起作者內心的憾恨。上、下句七字中有四字重複,類似的字句重用令人想起其七絕名篇《夜雨寄北》中關於“巴山夜雨”的吟詠,讀來自有回環往複、似直而紆的情韻。這兩句賦中寓比,把無情的曲江荷葉化為有情之物,仿佛荷葉的春生、秋枯都與詩人的哀思有關。句中春生、秋枯,恨生、恨成映襯對比,更豐富了詩的內涵。

創作背景

李商隱妻子王氏於公元851年(唐宣宗大中五年)秋病故。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冬,柳仲郢被命入朝,李商隱隨柳氏返京。第二年春上抵達長安。《馮譜》謂其“似十一年春初方還京”,是也。公元858年(大中十二年)春,李商隱已病歿於鄭州。由此推之,此篇當為李商隱大中十一年(857)秋暮獨遊曲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