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采芳人杳

[宋代] 張炎 [简体]

采芳人杳,頓覺遊情少。客裏看春多草草,總被詩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誰家? 三月休聽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標簽: 寫鳥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采集花草的姑娘巳經無蹤無影,我也頓時失去遊山玩水的心情。流落異鄉總是以寫詩訴說愁苦,那有心思細細欣賞春天的光景。
去年的燕子已飛向遼遠的南方,今年的燕子該落在誰家的梁棟?暮春三月不要聽那夜間的風雨,雨聲不催花開,但見遍地落紅。

注釋
采芳人:指遊春采花的女子。 杳(yǎo):沒有蹤跡。 頓覺:頓時覺得。 遊情:遊玩的心情。
草草:草率。
燕子:詞人自喻。
天涯:形容很遠的地方。
誰家:何處。

賞析

張炎詞以“悲秋”見長,離愁別緒,萬感情懷皆可由秋景而發。如《清平樂》(候蛩淒斷)即是一首“悲秋”名作。然而他的“傷春”之作也別具一格。一“秋”一“春”,景物不同,然其抒發的情懷卻是同出一源,——即傷亡國之情,感破家之痛。此詞即是其“傷春”的一篇佳作。

“采芳人杳”兩句,前句寫春光明媚,芳紅草綠,本是賞花采綠之時,然而此時卻人跡杳了,昔日美景歌舞生平,人頭攢動的景象一掃而空。後句由前句而發出“頓覺遊情少”之感。張炎寫詞,寫景常借故國家鄉西湖之景之筆。西湖美景美不勝收,舉世聞名,然而在作者眼裏,由於元兵的踐踏,西湖盛景已成過往雲煙,人跡杳杳,遊情慘淡。

創作背景

公元1276年,元兵占領臨安之後,世居臨安的張炎的家園被抄沒,親人被擄殺,他成了逃亡在外的宋臣。多年以後,他的家禍在人們心中已經淡忘,他回到了臨安。時值春天,他目睹境況蕭條,自已也已無家可歸,而成了舊日都城的過客,子是萬千感慨,聚於筆端,吟成此住。

參考資料:
1、田寶琴 .詩詞曲賦名作鑒賞大辭典 詞曲賦卷 :北嶽文藝出版社 ,1989年12月第1版 :第513頁 .
鑒賞

這是一首語句清麗的小詞,其寫法是建築在“今昔對比”的基礎上的。

上闋中,“草草”兩個字,把張炎當時的情緒勞落展示得淋漓盡致,如同餓了幾天的人麵對別人施舍發了黴的餿飯,吃上兩口就會作嘔,翻腸攪肚,難以下咽了,此時此刻唯一能夠聊解煩鬱的,大概隻有文人手裏那支一文不值卻能宣泄愁腸的筆了。往日臨安(杭州)的春天,本是遊樂者賞花踏青的季節。尤其是那西湖勝景,更是“兩堤駢集,幾於無置足地靜“(周密《武林舊事》)。但經過元兵劫掠以後,卻是景況淒涼,今不如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