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遊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雲留。
譯文
山色與歌女黛眉濃聚一樣綠,碧波就像人的朦朧醉眼一樣流。人們都愛登上十三樓,不再羨慕竹西歌吹的古揚州。
菰米軟糕菖蒲菜,玉壺向玉杯傾倒著美酒。不知誰家唱起水調歌頭,歌聲繞著青山飛去晚雲又將它挽留。
注釋
南歌子:《南歌子》是詞牌名稱之一,又名《南柯子》、《恨春宵》等。
遊人:指遊玩的人。出自蘇軾《泛舟城南會者五人分韻賦詩得人皆苦炎字》:橋上遊人夜未厭,共依水檻立風簷。
十三樓:宋代杭州名勝。出自吳自牧《夢梁錄》卷一二《西湖》:“大佛頭石山後名十三間樓,乃東坡守杭日多遊此,今為相嚴院矣。“
竹西:揚州亭名。本句意謂杭州十三樓歌唱奏樂繁華,不必再羨慕前代揚州的竹西了。
這首詞寫的是杭州的遊賞之樂,但並非寫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寫宋時杭州名勝十三樓。然而,此詞雖以寫十三樓為中心,卻也沒有將這一名勝的風物作細致的刻畫,而是運用寫意的筆法,著意描繪聽歌、飲酒等雅興豪舉,烘托出一種與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給人一種飄然欲仙的愉悅之感;同時,對比手法的運用也為此詞增色不少,詞中十三樓的美色就是通過與竹西亭的對比而突現出來的,省去了很多筆墨,卻增添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此外,移情手法的運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眉峰與遠山、目光與水波的相似,賦予遠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創造出“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藝術佳境。晚雲為歌聲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種移情,耐人品味。
公元1090年(元祐五年),詞人到杭州擔任知州。在此期間詞人遊山玩水。端午節時詞人與他的友人遊覽了杭州名勝十三樓,為了記錄自己的遊玩過程以及感受,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上闋以十三樓為主線,寫詞人歡飲和遊人玩樂。起首“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寫景狀事,將樓邊景物與遊人之宴飲融為一體,極有趣味。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既寫湖光山色之美妙,又暗含宴飲之歡樂。“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繼續渲染盛況。作者寫隻要遊人一登上十三樓,就不會再羨慕遊覽揚州竹西亭的唐人,雖未直接描寫十三樓,其壯麗景觀卻呼之欲出。
下闋以“歌聲”為主線,繼續寫遊樂“菰黍連昌歇,瓊彝倒玉舟”寫宴飲的酒食,襯托宴席的歡樂氛圍,寫遊人盡興之趣,隱含在湖光山色裏心神俱醉,放浪形骸之意。
“誰家水調唱歌頭”,寫在宴會上聽人唱《水調歌頭》曲。這歌聲極其悠揚,“聲繞碧山飛去晚雲留”,在湖泊山巒之間繚繞不絕,就連傍晚的雲霞都久久不肯散去,好像也被歌聲吸引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