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鷓鴣·觀潮

[宋代] 蘇軾 [简体]

碧山影裏小紅旗。儂是江南踏浪兒。拍手欲嘲山簡醉,齊聲爭唱浪婆詞。
西興渡口帆初落,漁浦山頭日未欹。儂欲送潮歌底曲?尊前還唱使君詩。

標簽: 寫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青山影裏舞動著小紅旗,我是江南踏浪弄潮的小夥子。拍手想笑我如山簡酩酊醉,兩岸觀眾齊唱浪婆詞。
西興渡口賽舟的帆剛落,漁浦山頭的太陽還沒有偏移。我想送潮該唱哪一支曲?對酒還應高歌陳太守作的詩。

注釋
踏浪兒,參加水戲的選手。孟郊《送淡公詩》:“儂是清浪兒,每踢清浪遊。”
山簡:字季倫,晉時人,好酒,《晉書》記載當時的兒歌嘲他“日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

創作背景

蘇軾在《烏台詩案》中說:“熙寧六年,任杭州通判,因八月十五日觀潮作詩五首,寫在安濟亭上。”其詩即《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卷十指出:“八月十五日觀潮,題詩安濟亭上,複作《瑞鷓鴣》詞。”合而觀之,可知這首詞作於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八月。

參考資料:
1、王水照 王宜璦.蘇軾詩詞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57
2、徐培均.蘇軾詩詞選注: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115-116
賞析

浙江錢塘潮本是大自然的奇觀,自唐以來,天下聞名。在詞苑中,最早闌入這一“偉觀”的,要數白居易的《憶江南》三首之二:“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宋初潘閬在《酒泉子》十首之十中對此也有頗見精采的描寫:“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麵鼓聲中。”如此雄奇的自然景觀,對於通判杭州的蘇軾來說,確實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直到判杭的第三年中秋節,蘇軾才得到了觀潮的機會,並留下了詩詞作品。這首詞有比較獨特的表現角度。

如果說《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隻是綜括地寫看潮時所見所感,顯得既深厚又駁雜的話,那麽這首詞便是側重寫大顯身手的弄潮兒,換言之,作者攝取了錢塘潮中一道特殊的風景線,因而顯得比較單一和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