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浦謠

鳴橈軋軋溪溶溶,廢綠平煙吳苑東。
水清蓮媚兩相向,鏡裏見愁愁更紅。
白馬金鞭大堤上,西江日夕多風浪。
荷心有露似驪珠,不是真圓亦搖蕩。

標簽: 寫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每劃一下槳時就發出軋軋的輕響,船下小溪水波蕩漾。吳苑東邊那荒蕪的綠野上,煙霧漫地而起。
水流清澈見底,美麗的蓮花和嬌媚的人臉兩兩相對,水平如鏡,清清水裏映出了那因愁而紅的臉。
在那岸邊的大堤上騎著白馬手持金鞭的少年啊,太陽即將西下已近黃昏,西江可是風浪很大的呀。
看那片荷葉上沾著一滴露珠,就好似驪珠一樣,雖然這露珠不是真圓,但它也在那裏搖擺晃蕩著。

注釋
蓮浦:種有蓮花的水口。
鳴橈(ráo):謂開船。唐杜甫《奉送崔都水翁下峽》詩:“無數涪江筏,鳴橈總發時。”仇兆鼇注:“橈,短棹也。”軋(yà)軋:象聲詞。溶溶:水流盛大貌。
廢綠:荒蕪的綠野。平煙:謂漫地而起的煙霧。吳苑:即長洲苑,吳王之苑。
兩相向:指女子和水中蓮花兩相對。
鏡:指清澈的水麵。
金鞭:一作“金鞍”。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溫庭筠寫的新樂府,但《樂府詩集》裏除他這首外,沒有第二首與他主題相同的,想必是他的創造。具體作年或與作於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年)的《吳苑行》相近。考其意,與《采蓮曲》相似。

參考資料:
1、劉學鍇 注評.溫庭筠詩詞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45-46
賞析

樂府詩始於漢武帝。當時有太樂、樂府二署,分別掌管雅樂和俗樂。雅樂是郊廟之樂,主要用於祭祀;俗樂是樂府機關采集的各地的風謠,以及部份文人的創作,主要是用來供奉封建王朝的帝王和貴族們作歌舞娛樂之用。《蓮浦謠》屬於俗樂,但是如果同《樂府詩集》中他人的《采蓮曲》相比,它有深意得多。

這首詩雖隻八句,而且隻限於粉沫蓮女在搖船這一簡單的情節上,然而由於詩人巧妙地融情入景,遂使這短短的八句詩,卻寫出了感時、傷己、懷人、惜誌等多層意思,沉鬱含蓄,讀來令人蕩氣回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