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來曾識淵明,夢中一見參差是。覺來幽恨,停觴不禦,欲歌還止。白發西風,折腰五鬥,不應堪此。問北窗高臥,東籬自醉,應別有,歸來意。
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吾儕心事,古今長在,高山流水。富貴他年,直饒未免,也應無味。甚東山何事,當時也道,為蒼生起。
老來曾識淵明,夢中一見參差是。覺來幽恨,停觴不禦,欲歌還止。白發西風,折腰五鬥,不應堪此。問北窗高臥,東籬自醉,應別有,歸來意。
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吾儕心事,古今長在,高山流水。富貴他年,直饒未免,也應無味。甚東山何事,當時也道,為蒼生起。
譯文
到老才認識了陶淵明,夢中見到的仿佛是他的身影。一覺醒來覺得滿腔幽恨,放下酒杯,想唱支歌,開口又停。我佩服你白發歸隱麵對西風,不堪忍受五鬥米折腰寧願歸耕。夏天在北窗前高臥乘涼,秋天在東籬旁自醉自星。你的歸隱又更深的意義含在其中,絕不僅隻是逸致閑情。
我深信這位先哲並未死去,到今天仍是一身正氣,凜然如生。我們雖然相隔古今卻心事相同,誌在高山流水有知音。
即使今後我難免出來做官,但榮華富貴已無味可品。為什麽隱居東山的謝安又要出仕?人們都說這是為了世上蒼生。
辛棄疾自青少年時代起,就飽經戰亂之苦,立誌抗金,恢複中原,他的詞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稱。但是在這首《水龍吟》中所反映出來的思想,卻引歸耕隱居的陶淵明為“知己”,未免有點消極。之所以如此,與他的遭際有著密切的關係。據學者考證,此詞約作於公元1194年(光宗紹熙五年),那年辛棄疾已經五十五歲,秋天又被罷官,於是感傷世事人生,不免慨歎。
此詞上片開頭就說:“老來曾識淵明,夢中一見參差是。”句法就有點特別。陶淵明與作者,本來誌趣不同,性格各異,而作者卻說他們已有了神交,並在夢中見過麵了。這對一般讀者來說,不能不感到突兀、驚詫,從而也就有可能構成一個強烈的印象,令人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