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張氏隱居二首

[唐代] 杜甫 [简体]

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澗道餘寒曆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
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遊。
乘興杳然迷出處,對君疑是泛虛舟。

之子時相見,邀人晚興留。
霽潭鱣發發,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勞勸,張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險,歸醉每無愁。

標簽: 寫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春日的山中獨處無伴,因而特意把您訪求,丁丁的伐木聲使山穀更顯清幽。
經殘餘著寒氣和凍雪的山澗通道,曆石門古道於傍晚時分到達您的隱居處。
您從不貪財,夜間也不去觀看金銀之氣;隻願躲避災禍,每天欣賞麋鹿閑遊。
我乘興而來,為您的情懷所感而迷路;麵對您,仿佛是坐上隨意漂遊之小舟。

張先生啊,您經常和我相見,眼下天色已晚,卻仍邀請我留下,以盡晚間雅興。
晴明的潭水上,鱣魚遊躍,弄出“發發”之響。春天草野間,傳來“呦呦”鹿鳴。
酒本是我杜家的,卻偏偏勞您來勸我;梨本是你張府上的,自然不必向外找。
前村的山路雖然艱險,卻已在醉中走熟;讓我們盡情地喝吧,來一個一醉方休。

創作背景

這組詩當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時杜甫遊於齊趙。第一首七律大概作於初識張氏時,第二首五律大概作於與張氏熟識後。

賞析

這組詩共兩首,第一首是七律,大概在初識張氏時所作,形容他的為人。仇兆鼇《杜詩詳注》認為: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中間大概為分段處。若細分之,首句張氏,次句隱居。三四句切隱居,言路之僻遠,五六句切張氏,言人之廉靜。末二句說得賓主兩忘,情與境俱化。

詩人在詩中用了反襯手法表現人的孤寂和山的幽靜:“春山處處子規聲”(清陸以湉《冷廬雜識·潘太守詩》),而張氏卻獨生無伴,隻好自說自話,以春山的“鬧”襯托孤寂的人,人越發孤寂了;丁丁的伐木聲,以“有聲”襯托幽靜的山,山越發幽靜了。詩人用典故表現張氏的廉靜:《南史》載梁隱士孔祐至行通神,嚐見四明山穀中有錢數百斛,視之如瓦石。《關中記》:辛孟年七十,與麋鹿同群,世謂仙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