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轉自傷。見說征夫容易瘦,端相。夢裏回時仔細量。
支枕怯空房,且拭清砧就月光。已是深秋兼獨夜,淒涼。月到西南更斷腸。
譯文
屋外的瓦當上已結了一層薄薄的清霜,屋內孤燈下,我對著準備為他寄去的寒衣暗握心傷。都說戍邊在外的人受盡苦寒,相貌容易消瘦,真想再好好地看他一眼啊,細細打量。如果今夜夢中可以相遇,一定一定要緊緊握住執手相望。
孤單單衾寒,孤單單的空房,不如趁著月光再來到河邊浣洗一遍他的衣裳。深秋寒意重,孤單獨夜長,月下搗衣,聲聲清砧,敲打著思念與淒涼。
驀然回首,發現月已掛上西南方向,想著天下多少有情人早已相擁而眠,不由得更加讓我欲斷肝腸!
該詞雖亦用傳統題目,但卻有其特定的情境與良苦之用心。那就是要借此以表達對摯友吳兆騫的思念和感情,吳兆騫與作者文壇齊名。私交甚厚,不料卻因江南鄉試作弊案牽連,為仇人誣陷,被遣戍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縣)。手足知己,遭此大難,詩人自是牽掛於懷,憂緒百端。
該詞以怨婦的口吻,描寫主人公的“自傷”、“怯空房”、“淒涼”,以至“斷腸”的怨恨之情。全詞層層寫來,情致幽婉淒絕。古時搗衣,多在秋夜進行,試想一下,在一個寒冷的夜晚,四下悄無聲息,隻能聽見蕭瑟的砧杵聲一下一下地響起,這是何等淒涼的意境。因此,在古典詩詞中,搗衣往往用來表現征人離婦、遠別故鄉的惆悵情緒,而在這首詞中,納思正是借搗衣這一動作,抒發了征夫怨婦的相思情懷。
詞的上片,集中描繪思婦搗衣之苦情。整個上片,全以“秋聲”來渲染烘托思婦心中之哀苦。“鴛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轉自傷”,詞一開篇,作者就交代了時令,天氣逐漸變涼,鴛鴦瓦上已經落滿了秋霜,此時的思婦想要為遠方的征人寄去寒衣,卻又突然開始暗自傷懷。一個“轉”字,說明婦人先前的心情並非“自傷”,但是一想到這砧板上的衣服是為遠行在外的征人而搗,自然睹物思人,心中已是思念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