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相絕秦

夏四月戊午,晉侯使呂相絕秦,曰:“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禍晉國,文公如齊,惠公如秦。無祿,獻公即世。穆公不忘舊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於晉。又不能成大勳,而為韓之師。亦悔於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險阻,征東之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諸秦,則亦既報舊德矣。鄭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帥諸侯及秦圍鄭。秦大夫不詢於我寡君,擅及鄭盟。諸侯疾之,將致命於秦。文公恐懼,綏靜諸侯,秦師克還無害,則是我有大造於西也。

“無祿,文公即世;穆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肴地,奸絕我好,伐我保城。殄滅我費滑,散離我兄弟,撓亂我同盟,傾覆我國家。我襄公未忘君之舊勳,而懼社稷之隕,是以有淆之師。猶願赦罪於穆公,穆公弗聽,而即楚謀我。天誘其衷,成王隕命,穆公是以不克逞誌於我。

“穆、襄即世,康、靈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闕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帥我蝥賊,以來蕩搖我邊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猶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羈馬,我是以有河曲之戰。東道之不通,則是康公絕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領西望曰:‘庶撫我乎!’君亦不惠稱盟,利吾有狄難,入我河縣,焚我箕、郜,芟夷我農功,虔劉我邊垂,我是以有輔氏之聚。君亦悔禍之延,而欲徼福於先君獻、穆,使伯車來命我景公曰:‘吾與女同好棄惡,複脩舊德,以追念前勳。’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會。君又不祥,背棄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昏姻也。君來賜命曰:‘吾與女伐狄。’寡君不敢顧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於吏。君有二心於狄,曰:‘晉將伐女。’狄應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惡君之二三其德也,亦來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來求盟於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餘雖與晉出入,餘唯利是視。’”不榖惡其無成德,是用宣之,以懲不壹。’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寡人帥以聽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顧諸侯,矜哀寡人,而賜之盟,則寡人之願也,其承寧諸侯以退,豈敢徼亂?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諸侯退矣。敢盡布之執事,俾執事實圖利之。”

標簽: 寫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夏天四月初五,晉曆公派呂相去秦國斷交,說:“從前我們先君獻公與穆公相友好,同心合力,用盟誓來明確兩國關係,用婚姻來加深兩國關係。上天降禍晉國,文公逃亡齊國,惠公逃亡秦國。不幸獻公去逝,穆公不忘從前的交情,使我們惠公因此能回晉國執政。但是秦國又沒有完成大的功勞,卻同我們發生了韓原之戰。事後穆公心裏感到了後悔,因而成全了我們文公回國為君。這都是穆公的功勞。

“文公親自戴盔披甲,跋山涉水,經曆艱難險阻,征討東方諸候國,虞、夏、商、周的後代都來朝見秦國君王,這就已經報答了秦國過去的恩德了。鄭國人侵擾君王的邊疆,我們文公率諸侯和秦國一起去包圍鄭國。秦國大夫不和我們國君商量,擅自同鄭國訂立盟約。諸侯都痛恨這種做法,要同秦國拚命。文公擔心秦國受損,說服了諸侯,秦國軍隊才得以回國而沒有受到損害,這就是我們對秦國有大恩大德之處。

創作背景

前580年,晉、秦為了講和,在令狐會盟。晉侯首先到達令狐,秦伯不肯渡過黃河,派史顆在河東與晉侯結盟;晉國的郤犨到河西與秦伯結盟。結果,秦伯回國就背棄了與晉國的和約。前578年,夏四月戊午(四月初五),晉侯派呂相去斷絕和秦國的邦交,即有此篇《呂相絕秦》的檄文。

參考資料:
1、陳長喜.《中國曆代名文賞讀·上冊》: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賞析

文章從秦晉相好說起,曆數秦穆公、康公、桓公時代,兩國由交好到引發爭端的種種情況,表明晉國在“肴之師”、“令狐之役”、“河曲之戰”、“輔氏之聚”等雙方爭端中每次都是因秦怎麽樣,我不得已而為之的。最後切入正題,說明這次“令狐會盟”秦的失約和不是,但狄、楚都已通報,晉國早有準備,是戰是和由秦君定奪。

這是一篇完整的外交辭令,結構嚴整,句法變化錯綜,行文步步緊逼,不容辯駁,雖然言語中真假攙雜甚至強詞奪理,但深意曲筆,文字錚錚,開戰國縱橫家遊說之辭和後世論辯書信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