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

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剛。
月缺魄易滿,劍折鑄複良。
勢利壓山嶽,難屈誌士腸。
男兒自有守,可殺不可苟。

標簽: 寫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月亮不會因為缺損而改變它的輝光,寶劍不會因為折斷而改變它剛硬的本質。
月亮缺了它的輝光很容易會盈滿,寶劍折斷經過重鑄會再次複原。
世俗的勢力可以壓倒山嶽,卻難以折服誌士的心誌。
男兒自有持定的操守,可以被殺卻不可以苟且安生。

注釋
古意:與“報古”、“懷古”之意相近。
勢利:權勢名利。
守:節操。
苟:隨便,得過且過。

參考資料:
1、李德身.中國曆代名家流派詩傳·歐梅詩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01月:319
賞析

範仲淹等人能堅持操守,能威武不能屈,詩人認為是由於他們有崇高的品質:“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剛。”他們的品德如皎皎月光,明月有時或缺,雖缺仍清輝皎皎;他們的氣質如百煉而成的寶劍,雖遭挫折而剛性依舊。詩人認為:事物是不斷發展的,月缺會再圓,“時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團圓照青天”;劍折可再鑄,仍可“白光納日月,紫氣排牛鬥”。

政治鬥爭亦是如此,奸佞可暫時蒙蔽聖聽,但終究會有敗露之日,隻要保持節操,堅持鬥爭,正義一定能戰勝邪惡。詩人以此來鼓勵友人,也以此勉勵自己。他一生關心國事,關懷民生疾苦,積極支持新派的革新主張,反對因循保守和官場腐敗。雖然屢試不第,久困下僚,無法施展懷抱,但仍矢誌不移,保持高風亮節。他把滿腔窮愁感憤一發於詩,用詩反映重大事件,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抒寫時愛憎分明,激情噴湧,具有強烈的戰鬥性。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時作者知建德縣事。在這前一年,北宋朝廷發生了一次大的政治鬥爭。仲淹被貶饒州,範仲淹好友尹洙貶郢州監酒稅,餘靖貶筠州監酒稅,歐陽修貶夷陵令。梅堯臣得知消息後寫下此詩。

參考資料:
1、胡益民.中外哲理名詩鑒賞辭典:昆侖出版社,1999.4: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