湓口放船歸,薄暮散花洲宿。兩岸白蘋紅蓼,映一蓑新綠。
有沽酒處便為家,菱芡四時足。明日又乘風去,任江南江北。
譯文
從湓口坐船而來,到了黃昏時,就停留在散花洲準備夜宿。兩岸色彩醒目的白蘋和紅蓼,把小船都映襯得似乎染上了一層新綠。
隻要有酒的地方那就是家,反正一年四季吃的東西不用愁。等夜宿一晚,第二天又乘風順流,隨意飄蕩,不管是在江南還是江北。
注釋
好事近:《好事近》, 詞牌名,又名 《釣船笛》。“近”指舞曲前奏,屬大曲中的一個曲調。
湓(pén)口:古城名。以地當湓水入長江口而得名。漢初灌嬰始築此城。故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後改名湓城,唐初改潯陽。為沿江鎮守要地。
散花洲:古戰場。散花洲古時還有散花灘之名。
白蘋(píng):蕨類植物,現代稱為田字草、四葉菜,多年生淺水植物。
紅蓼(liǎo):紅蓼是長在岸邊比較常見的植物。
上闋首二句,點明了作者自己從湓口坐船而來,到了黃昏時,就停留在散花洲準備夜宿。散花洲這個地名,是有典故的。陸遊的一生中,曾在散花洲夜宿過兩次,寫這首詞時,是第二次。陸遊是愛國詩人,是很想收回金國所占失地的有理想、有抱負的愛國詩人。而當他到了散花洲時,應該會對孫權在散花洲犒勞赤壁之戰大勝的周瑜及將士這段曆史有很深的感慨。陸遊的抱負一直到他80多歲去世時,都是沒有實現的。
而且,這段時期陸遊在從福建專管茶鹽的提舉改任到江西做提舉,應該是離朝廷又近了一點,心中是有希翼在的,可提舉又並不是個什麽很大的官職。同時,陸遊在這段時間,是個被同僚認為“不拘禮法,恃酒頹放”的人,那麽,他對實現抱負,又的確是抱有懷疑的態度。他應該一直都有一種矛盾的心理。
公元1178年(淳熙五年),提舉福建路常平茶鹽。次年,改提舉江南西路(在今江西省)。這首《好事近》,是陸遊在公元1179年(淳熙六年)由提舉福建路常平茶鹽改任提舉江南西路時所寫。當時陸遊54歲,在東歸江行途中連寫十多首《好事近》詞,這首詞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