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千裏瀟湘挼藍浦

[宋代] 秦觀 [简体]

千裏瀟湘挼藍浦,蘭橈昔日曾經。月高風定露華清。微波澄不動,冷浸一天星。
獨倚危檣情悄悄,遙聞妃瑟泠泠。新聲含盡古今情。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千裏瀟湘之上,渡口水色青青,屈原的蘭舟曾駛過。明月高掛中天,清風漸漸停息,玉露清瑩,微波不興,漫天星鬥映寒水。
獨倚高高桅杆,心中無限憂思,遠遠傳來淒清的瑟聲,低低訴說著千古幽情。一曲終罷人不見,江上青峰孤聳。

注釋
《臨江仙》:詞牌。雙調小令,唐教坊曲。上下片各有三處平韻,五十八字。柳永演為慢詞,上片五處平韻,下片六處平韻,共九十三字。
挼(ruó)藍:形容江水的清澈。挼藍,古代按取藍草汁以取青色,同“揉藍”。
蘭橈(raó):蘭舟,船的美稱。橈,槳,借代為船。
危檣(qiáng):高高的桅杆。危,高。
遙聞妃瑟泠泠:聽到遠處湘靈鼓瑟的聲音。

創作背景

此詞乃紹聖三年(1096)秦觀貶徙郴州途中夜泊湘江時作。“千裏瀟湘”,是詞人的泊舟之處,也是昔日屈原等遷客騷人乘舟經行的地方。詞人因被貶郴州而夜泊湘江,與當年屈原、賈誼等人因懷才不遇而行吟江畔,境遇何等相似。引發了作者的深沉感慨。

參考資料:
1、姚蓉,王兆鵬選注.秦觀詞選:中華書局,2005年:90-92
賞析

起兩句總敘,寫詞人泊舟之處,用的是倒裝手法。《楚辭·湘君》中有:“桂櫂兮蘭枻”、“蓀橈兮蘭旌”句,即用桂木做的櫂,用蘭木做的枻;或用蓀草飾的橈,用蘭草飾的旌旗,都是形容湘君所乘船的裝飾。這裏用“蘭橈”代指木蘭舟,暗指這一帶正是當年騷人屈原的蘭舟所經過的地方。這兩句是寫他從處州貶來郴州時,曾乘船經過清澈如藍的千裏湘江,猶如在步當年騷人屈原的足跡,在千裏瀟湘水上走著遷謫的苦難曆程。

詞人和騷人,通過“千裏瀟湘”這一今古長流的中介,白然聯係起來。從一開始,詞中就引入了楚騷的意境與色調。

接著三句寫泊舟湘江夜景。寫這時月升中天,風停息下來,因為夜深,看兩岸花草上露水開始凝結,在月光照射下晶瑩透亮。整個瀟湘水麵是平靜的,沒有風也沒有浪,滿天星鬥正浸泡在江水裏,星星冷得似乎在發抖,寫出了深夜的寒意。這是移情寫法,把人的冷意由“一天星”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