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

[唐代] 杜甫 [简体]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標簽: 寫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沒有見到李白已經好久,他佯為狂放真令人悲哀。
世上那些人都要殺了他,隻有我憐惜他是個人才。
文思教捷下筆成詩千首,飄零無依消愁唯酒一杯。
匡山那有你讀書的舊居,頭發花白了就應該歸來。

注釋
“李生”句:李生,指李白。杜甫與李白天寶四載(745年)在山東兗州分手後,一直未能見麵,至此已有十六年。
佯(yáng)狂:故作顛狂。李白常佯狂縱酒,來表示對汙濁世俗的不滿。
“世人”句: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獲罪,係獄潯陽,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認為他有叛逆之罪,該殺。
憐才:愛才。
匡山:指四川彰明縣(今江油縣)境內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讀書於此。

賞析

開頭一句,突兀陡起,好像蓄積於內心的感情一下子迸發出來了。“不見”二字置於句首,表達了渴望見到李白的強烈願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強調思念時間之長。杜甫和李白在兗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沒有見麵了。

緊接著第二句,詩人便流露出對李白懷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憐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滿現實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時的接輿。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並常常吟詩縱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羈的態度來抒發欲濟世而不得的悲憤心情。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人卻不得不“佯狂”,這實在是一個大悲劇。“佯狂”雖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卻深深地理解和體諒李白的苦衷。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題下自注:“近無李白消息。”可能是李白因永王事流放夜郎被赦,又得到鄭虔在台州的消息後,引起對李白的思念而寫的。次年即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李白就去世,所以詩也應是杜甫懷念李白的最後之作。

參考資料:
1、吉林大學中文係 .唐詩鑒賞大典(五) :吉林大學出版社 ,2009 :150-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