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成一絕

[唐代] 杜甫 [简体]

江月去人隻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水中的月影離我隻有數尺之遠,船中桅杆上的風燈照耀著夜空,時間馬上就要進入三更天。
棲息在沙灘上的白鷺靜靜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傳來“撥剌”一聲,原來有一條魚兒躍出水麵。

注釋
漫成:即詩人一時應手之作。
“去人”句:意謂月影靠船很近。江月:江麵上空的月亮。南朝梁何遜《宿南洲浦》詩:“違鄉已信次,江月初三五。”
風燈:船中桅杆上掛著照夜的燈,有紙罩避風。清陳維嵩《桂殿秋·淮河夜泊》詞:“船頭水笛吹晴碧,檣尾風燈颭夜紅。”三更:指半夜十一時至翌晨一時。《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二·子夜變歌一》:“三更開門去,始知子夜變。

賞析

在絕句體中,有一種“一句一絕”的格調。即每句寫一景,多用兩聯駢偶,句子之間似無關聯。它最初起源於晉代《四時詠》(“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鬆”)。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運用這種體格。或許是因為他太精於詩律,運用這種絕體,可以因難見巧。他最膾炙人口的絕句如“兩個黃鸝鳴翠柳”“糝徑楊花鋪白氈”“遲日江山麗”等,也都是用這種體格。

這些詩的優點不隻在於寫景生動,律對精切,而尤其在於能形成一個統一完美的意境,句與句彼此照應,融為一幅完整圖畫。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寄居巴蜀時期所作,時間為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當時杜甫正在從雲安(今四川雲陽)前往夔州的船上。

參考資料:
1、周嘯天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590-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