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物能令公怒喜?山要人來,人要山無意。恰似哀箏弦下齒,千情萬意無時已。
自要溪堂韓作記,今代機雲,好語花難比。老眼狂花空處起,銀鉤未見心先醉。
譯文
有什麽能使您又是開心又是生氣呢?山要人來,人卻沒有那個意思。就好像那哀婉的古箏琴頭架弦的齒狀橫木,千情萬意已經沒有了時間。
自從您給我寫了《稼軒記》,如今我代替二陸完成這個,好的話語是鮮花難以比擬的。人老眼花,看見了花朵從空白處出現,字跡還沒見到人卻已經心醉。
注釋
蝶戀花:詞牌名,出自唐教坊曲,本采用於梁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為名,分上下兩闋,共六十個字。
令公怒喜:《世說新語·寵禮》:王恂、郗超並有奇才,為大司馬所眷拔,恂為主薄,超為記室參軍。超為人多髯,恂狀短小,於時荊州為之語曰:“髯參軍,短主薄,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哀箏:哀婉的箏聲。弦下齒:琴頭架弦的齒狀橫木。
這首詞應作於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作者罷官閑居帶湖初期。這首詞可能是帶湖宅第落成之後,向韓元吉求作溪堂記文的詞,就像當年請洪邁作《稼軒記》一樣。溪堂應該是建在水邊的一個大的建築,是帶湖的主要建築之一,不然也不可能求韓作記也。
上片寫自己退隱的感受。既有喜也有怒,“怒”的是被迫閑居,“喜”的是離開朝廷是非地,這是後退一步的想法。起句破空而來,探尋什麽事物能左右作者喜怒哀樂之情。這句詞是從《世說新語》點化而來的。據《世說新語》引荊州民謠說:“髯參軍,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原意是說王恂和郗超多智術,能操縱桓溫的感情,使其喜、怒。而此處隻是借以提出問題,引出下麵的敘議。“山要”二句緊承“何物”二字,闡述其喜怒的原因。
言山要人來此居住,而人卻要山沒有意念。如果山沒有意念,則和作者之心相同,便能使作者喜歡;反之,則會使作者憤怒。用擬人手法,表達了作者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強烈感情。“恰似”二句寫自己閑居以來的思想狀況。言其像“哀箏弦下齒”隨著人彈奏力度之不同便發出或低或昂或喜或悲的聲調一樣,自己也隨著客觀事物的千變萬化而產生“千情萬意”,無窮無盡,反複不已,使自己長期處於矛盾痛苦之中,令人憤怒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