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燕子樓中

和王夫人《滿江紅》韻,以庶幾後山《妾薄命》之意。

燕子樓中,又捱過、幾番秋色。相思處、青年如夢,乘鸞仙闕。肌玉暗消衣帶緩,淚珠斜透花鈿側。最無端、蕉影上窗紗,青燈歇。
曲池合,高台滅。人間事,何堪說!向南陽阡上,滿襟清血。世態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樂昌、一段好風流,菱花缺。

標簽: 愛國,婉約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燕子樓中,又煎熬過去了幾度春秋歲月。懷念青春美好時光,正像美人乘鸞上仙闕,都已夢幻般飄逝。容顏悄悄地枯萎,衣帶漸漸地寬緩,成串的珠淚滾落,濕透了花鈿鬢側。最無緣無故的是,芭蕉葉影倒映上窗紗,青燈又恰恰熄滅。
曲池合攏,高台傾毀,人問萬事,哪能一一訴說。麵對著南陽阡墓,襟袖上灑滿了淚血。人情世態,就像變化無常的風雨;我矢誌不移,本來就是一輪不變的明月。

可笑樂昌公主,曾有過那麽一段美好風流的時光。最終不免銅鏡殘缺。

賞析

這首詞整篇用唐代張惜的寵姬關盼盼自比,以一個女子的口吻寫出了詞人的愛國赤心。

“燕子樓中,又捱過、幾番秋色”,被拘已曆經數年,一個“捱”字道出了內心無時不在的煎熬之苦,有情者品此字,似可見高樓小窗前一位孤愁女子引頸翹望而又眉心鎖緊、黯然失神的形象情景;用“秋色”代歲月,也可顯示詞人心底之情,年年春夏秋冬四時景色,但對於拘囚於敵的人來說,眼前心頭卻盡是蕭瑟之秋,形象傳達出詞人當時的心境。“相思處、青年如夢,乘鸞仙闕”,這是對過去美好生活的追憶。

創作背景

祥興二年(1279年),文天祥用王清惠的口氣,用王詞的原韻,代她寫了一首《滿江紅·代王夫人作》。文天祥在寫了《滿江紅·代王夫人作》之後,餘意未盡,大約在一兩年之後,又按王清惠詞的原韻,和作了一首《滿江紅·燕子樓中》。

參考資料:
1、謝柏著,少年不識愁滋味:宋詞,我的溫柔體驗,哈爾濱出版社,2009.01,第244-246頁
2、蘇者聰著,宋代女性文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2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