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謝叔良惠木犀

少年痛飲,憶向吳江醒。明月團團高樹影,十裏水沉煙冷。
大都一點宮黃,人間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風露,染教世界都香。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回憶起年輕時曾在這裏狂飲一場,酒醒了眼前是奔流的吳淞江。團團明月投下了桂樹的身影,十裏之外都散發著桂花的幽香。
桂花隻不過有一點點宮黃之色,卻給人間送來這樣的芬芳。也許是她要借著秋天的風露,讓香氣飄散到世界的四麵八方。

注釋
清平樂:詞牌名。雙調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
叔良:即餘叔良,作者友人。木犀(xī):即木樨,桂樹學名,又名崖桂。因其樹木紋理如犀,故名。
痛飲:盡情喝酒。李白《送殷淑三首》其三:“痛飲龍筇下,燈青月複寒”。
吳江:即吳淞江,在今蘇州南部,西接太湖。
團團:圓形。班婕妤《怨歌行》:“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創作背景

辛棄疾自隆興二年(1164)冬或幹道元年(1165)春,江陰簽判任滿後,曾有一段流寓吳江的生活。此詞當作於辛棄疾獻《美芹十論》之後,這正是他希望一展宏圖的時候。

參考資料:
1、劉乃昌 編選.辛棄疾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79-80
2、唐圭璋 等.唐宋詞鑒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1581-1582
賞析

這首詞寫桂花,並非隻是詠物,詞人身世之感,隱然其中。它不專門扣住桂花題材,而是能離開桂花本身,把自己的經曆結合來寫,意境更為開闊,感情更加親切,寫得別有情趣。

上片憶昔。起筆回顧痛飲吳江,酒酣沉醉,醉而複醒的情景。作者從自己的遊蹤引入桂花。少年時有個秋夜,在吳江痛飲醒來,看見一輪明月,中間映著團團的桂樹影子;江邊桂樹,十裏花香,飄散在煙波江上,倍添清冷之氣:天上人間,都籠罩在桂香桂影之中。桂花雖身世如斷梗飄蓬,而意氣不衰。辛棄疾年輕時遊過吳江,所以他對此地頗為懷念。大概吳江兩岸,當時桂花頗盛,所以他詠桂花便想起吳江之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