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見說東園好

[宋代] 蘇軾 [简体]

見說東園好,能消北客愁。雖非吾土且登樓,行盡江南南岸,此淹留。
短日明楓纈,清霜暗菊球。流年回首付東流,憑仗挽回潘鬢,莫教秋。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東園的風景非常美,今日一見果真如此,能消除我心中的愁悶。我雖然不是本鄉本土的人,但是登上樓台一看,這是我遊遍江南之地從未見到過的美景。正是因為東園美麗的風景才把我留在了這裏。
日照短的秋天,鮮明的楓葉如織錦。清白的秋霜降下後,深暗色的菊花卷縮成一個球團了。回顧我的青春年華已交給東去的流水了。借助潘安的能耐,延緩我雙鬢發白,不要讓它像秋景那樣衰敗。

注釋
南歌子:詞牌名,唐教坊曲。又名《南柯子》、《鳳蝶令》等。有單調、雙調兩體。雙調又有平韻、仄韻兩體。宋人多用平韻體,此詞用平韻體。
見說:見了後才說,這裏指親身感受。東園:江蘇儀真風景園林。原為州之監軍廢營。龍圖閣直學士施正臣、侍禦史許子春、監察禦史馬仲塗建造成為暇日遊園。
北客:蘇軾自謂。因儀真在宋都開封之南,故自稱“北客”。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秋,蘇軾陪伴王勝之到了儀真,同時拜訪了真州太守袁陟,寄居於學宮,該詞是三人同遊東園時蘇軾所作。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900-903
賞析

上片,詠東園的迷人風光。第一、二句,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寫“東園好”。

“見說”,點明非“聽說”,是親身感受。具體好在哪裏,好在“能消”像蘇軾這樣政治“北客”之“愁”悶,這是鋪墊之筆。第三、四、五句,寫百聞不如一見,東園風光實屬迷人。雖然蘇軾不是本鄉本土的人,但一“登樓”,縱觀全景,氣象萬千,頓覺豁然開朗,令人神往。這是蘇軾“行盡江南南岸”所未曾見到的美景,頗有範仲淹在嶽陽樓上所觀寫山光水色的韻味,令人心曠神怡。正因田園如畫的儀真,才把蘇軾“淹留”、挽留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