霽夜

寂曆簾櫳深夜明,睡回清夢戍牆鈴。
狂風送雨已何處?淡月籠雲猶未醒。
早有秋聲隨墮葉,獨將涼意伴流螢。
明朝準擬南軒望,洗出廬山萬丈青。

標簽: 秋天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從睡夢中醒來,微啟惺鬆的雙眼,隻見窗櫳在朦朧的月色下,富有韻律,耳邊隱隱也聽到城牆角樓上傳來的風鈴叮當聲。
忽然想起睡前曾有急風驟雨,雖然眼前這淡月籠雲的景象還是一樣,但那急風驟雨現在已不知飄向何處了。
隻留下早就開始零落的秋葉,發出在親吻大地時的秋的琴韻,眼前也似乎浮現出草坡上的螢火蟲在涼意漸濃的夜空中劃出流動的光的跡。


明天早上準備從南邊窗戶遠望,那廬山巍峨的雄姿,一定被夜雨洗滌得一片青翠,更具一番秋日清爽的誘人魅力。

注釋
霽夜:雨過天晴之夜。
寂曆:寂靜疏落的樣子。簾櫳:窗簾和窗牖。
戍牆鈴:城牆上守城兵士播響的鈴鐺。
軒:窗戶。

賞析

此詩寫秋夜雨霽的清靜景色,表現出爽快的精神境界。一般都因宋玉有“悲哉秋之為氣也”之句,而發悲秋之感;但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如李白詩中稱“秋興逸”,劉禹錫說“勝春朝”。此詩表現清爽的心境,也是一種逸興。

詩篇將以上那種意境和感受,以細膩清新的筆觸生動地表現了出來,令人讀罷,仿佛也經曆了一場蕩滌心肺的秋雨洗禮,置身於詩人所營造的那個清風明月之夜,令人寧靜淡泊,神思遐舉。而尾聯詩人忽以豪邁之筆,又將讀者推至到一個清曠爽朗的境界,令人不禁逸興遄飛,精神煥發。詩篇的意境和內含由此升華到另一個高度,顯得更加豐富、厚實。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元佑三年(1088年)。據錢鍾書先生考證,孔氏在江州德化縣(今江西九江市)有房宅,平仲之父即葬於此。當時,孔平仲之兄文仲去世歸葬,朝廷詔令孔平仲為江東轉運判官護理葬奉,此詩當即歸葬文仲時在九江故宅作。

參考資料:
1、盧保俠.《霽夜》賞析[J].職業技術,2007,(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