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昔西都歡縱。自別後、有誰能共。伊川山水洛川花,細尋思、舊遊如夢。
今日相逢情愈重。愁聞唱、畫樓鍾動。白發天涯逢此景,倒金尊。殢誰相送。
譯文
當年在西都洛陽共同渡過的那段歡樂豪縱的生活時光早已成為往事。自茲一別之後,離散至今,還有誰能夠再聚在一起?仔細回想昔日與友人同遊洛陽伊川山水,一齊觀看城中牡丹的情景,竟然如同在夢境中一樣。
今天我和你又再次相逢,回首往事,話題更多,情意也更加深重,愁的是那畫樓上的鍾聲不時響起,傳入耳中,好像在說時間不早了,還喋喋不休地談論個什麽。
如今你我白發蒼蒼,垂垂老矣,此情此景,何不開懷暢飲,然後再彼此告別,管他是誰送誰呢。
該詞作於仁宗慶曆八年(1048),當時歐陽修四十二歲。這年閏正月,他由滁州知州調任揚州知州,友人梅堯臣則從宣城赴陳州任簽書判官,路過揚州時與歐陽修相會。老友相見,感喟良多,且此時洛陽舊交謝絳、尹洙、張汝士三人都已去世,更使二人的相聚充滿了悲情。
上片憶舊。“憶昔西都歡縱。自別後、有誰能共”這一深沉的慨歎蘊含著詞人對青春生活的追憶,同時,更飽含著詞人對洛中故友的深切緬懷。而事實上,在洛中與歐陽修相交甚歡的友人多半已經辭世,宋寶元二年(1039),謝絳卒,宋慶曆七年(1047),尹洙又卒。到如今,昔日同在西京詩酒歡會、縱情遊賞的友人,隻有梅堯臣尚在,因而令詞人十分感傷。所以一句“有誰能共”又包含著世事無常、人生滄桑之感。
正因為如此,當詞人回憶當年遍賞伊川山水洛川花的情形之時,不禁產生如夢如幻的感覺。“細尋思、舊遊如夢”,細細尋思舊時同遊之事,恍如一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