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國登茲樓,懷歸傷暮秋。
天長落日遠,水淨寒波流。
秦雲起嶺樹,胡雁飛沙洲。
蒼蒼幾萬裏,目極令人愁。
譯文
離開國都登上這新平城樓,麵對寥落暮秋懷歸卻不得歸使我心傷。
天空遼闊,夕陽在遠方落下;寒波微瀾,河水在靜靜流淌。
雲朵從山嶺的樹林上升起,北來的大雁飛落在沙洲。
茫茫蒼蒼的幾萬裏大地,極目遠望使我憂愁。
注釋
新平:唐朝郡名,即邠州,治新平縣(今陝西彬縣)。
“去國”二句:謂思歸終南隱居之處,即所謂“鬆龍舊隱”。
李白懷著憤懣、失望的心情離開了長安。當他登上新平城樓,遠望著深秋景象,時值暮秋,天高氣爽,落日時分,登樓西望,目極之處,但見落日似比平日遙遠;溪水清淨,水波起伏,寒意襲人。此情此景,讓李白不禁引起了懷歸之情。他雖然壯誌未遂,但並不甘心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麽想重返長安,幹一番事業。然而,希望是渺茫的。
他望著那“蒼蒼幾萬裏”的祖國用地,聯想起在唐玄宗統治集團的黑暗統治下,一場深刻的社會危機正在到來,他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深深憂慮。因此,詩人發出了“極目使人愁”的感歎。
“去國登茲樓,懷歸傷暮秋”寫詩人通過交代事件發生的背景和情感,用鋪敘手法描繪一幅離開長安登新平城樓、時值暮秋想念長安的傷感景致,以“懷”、“歸”、“傷”、“暮秋”等詩詞烘托氣氛,能起到點明題旨、升華主題的作用。
詩約作於開元十八年(730)秋,李白剛離開長安,西遊邠州時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