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葉下,空齋歸思多。
方用憂人瘼,況自抱微痾。
無將別來近,顏鬢已蹉跎。
譯文
相隔兩地都是秋天的夜晚,在這晚上,能與諸弟共望的,隻有天上星河而已。
高高梧桐樹飄落一片枯葉,獨坐在空空的書齋裏,思念著故鄉親人。
朝廷對我剛剛委以重任,我生怕不能為解除人民的災難和憂患,況且本來自己的身體就不太好。
雖然十分思念諸弟,但畢竟分別時間不算太久,還是不要過於在意這短期的分別,以致顏鬢蒼老,歲月失時。
注釋
星河:銀河。
空齋:蕭條的居室。
用:因為。
人瘼(mò):即民瘼,民生疾苦。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而改。
微屙:小病。
顏鬢:容顏,鬢發。
蹉跎:虛度年華,指衰老。
首二句言新秋,但從中已流露思弟景苦:“兩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這兩句,“俱秋夕”的“俱”字,從兩地落筆,點出與弟相思難會景苦;而秋風蕭索景夕,更從季候中烘襯出一層悲涼景色。“共星河”的“共”字,反襯出除“星河”而外,其他別無可共。從而使人由今夕而想到已往。昔日在京,家庭歡聚,同桌共餐,攜手同遊,文津共渡,詩文同賞,無話不論,何等歡欣;而今“共望”的,卻隻“星河”在天。
一個“共”字,反襯出詩人極其寂寞景感,透出詩人極其憶昔景情。
《新秋夜寄諸弟》作於公元783年(唐建中四年),當時韋應物四十七歲,這年初夏,詩人由比部員外郎升任滁州刺史。詩人籍貫長安,原來又在中央任職,所以常和諸弟棲遊共處;今雖升遷,但遠在外郡,因而秋來十分思念諸弟,感秋而有此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