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葉填溪水已冰,夕夢猶照短長亭。何年廢寺失題名。
倚馬客臨碑上字,鬥雞人撥佛前燈,淨消塵土禮金經。
譯文
幹枯凋落的樹葉堆積在溪上,水已結冰。黃昏時分,夕陽的餘暉依然照著長亭短亭。來到一座廢寺前,寺的門額上已經看不清寺名。
閑遊的過客駐馬臨摹碑上之字,富家子弟撥弄佛前燈芯。塵世辛勞,凡人幾時醒悟。
注釋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時期人西施浣紗於若耶溪而得名,後用作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此調有平仄兩體。全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多數詞人所常用。
敗葉:幹枯凋落的樹葉。
題名:寺名。
鬥雞人:鬥雞本為一種遊戲,戰國時即已存在。
上闕寫廢寺之外景,荒涼冷寂,繁華消歇。“敗葉填溪水已冰”,秋天的樹葉凋零了,遂成“敗葉”,而蕭瑟的秋風又將這些枯葉吹到溪水裏。“填”字說明敗葉之多,給人一種沉重壓抑之感。“水已冰”說明時令已值深秋冬。“夕陽猶照短長亭”說的是荒秋暮景。黃昏時分,夕陽斜照長亭短亭,而行人已經杳無空跡。此句表麵上說的是亭,實際上是人,因為長亭也好,短亭也罷,在古代皆含送別之意。
此句勾勒的殘陽落照、野亭蕭然的暮景與前句“敗葉填溪水已冰”的意境十分相合,遂為全詞定下淒涼的基調。有了背景的鋪墊後,作者開始切入“廢寺”主題。“何年廢寺失題名”,古人遊覽廟宇時常題名以資紀念,這些題名經年遭受風吹雨打,最終模糊難辨,以至作者想要追問這究竟是哪一年的寺廟。這一句是正麵渲染廢廟的冷落蒼涼。
康熙年間,詞人隨從康熙皇帝出巡時見到了“廢寺”,由此生情動感,遂填詞以寄今昔之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