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郊原帶郭,行路永,客去車塵漠漠。斜陽映山落,斂餘紅、猶戀孤城闌角。淩波步弱,過短亭、何用素約。有流鶯勸我,重解繡鞍,緩引春酌。
不記歸時早暮,上馬誰扶,醒眠朱閣。驚飆動幕,扶殘醉,繞紅藥。歎西園、已是花深無地,東風何事又惡?任流光過卻,猶喜洞天自樂。
悄郊原帶郭,行路永,客去車塵漠漠。斜陽映山落,斂餘紅、猶戀孤城闌角。淩波步弱,過短亭、何用素約。有流鶯勸我,重解繡鞍,緩引春酌。
不記歸時早暮,上馬誰扶,醒眠朱閣。驚飆動幕,扶殘醉,繞紅藥。歎西園、已是花深無地,東風何事又惡?任流光過卻,猶喜洞天自樂。
譯文
郊外的原野挨著城郭舒展開去。長路漫漫,客人已乘車離去,留下一溜迷茫的塵煙。一片寂靜落寞。夕陽映照著遠山徐徐落下,卻遲遲不忍收去它那最後一抹的餘紅,猶如戀戀難舍城樓上那一角欄杆。陪我同去送客的歌妓一路上步態輕盈,這時也感到勞頓,於是來到短亭歇息,不期然競遇到了我相好的情人,真是有情人何須事前相約。
她勸我下馬,重解繡鞍,再喝上幾杯春酒,她那圓柔悅耳的嗓音、溫情體貼的勸說,讓我十分舒心。
醒來時發現自己睡在紅樓裏,不是正在短亭裏與情人飲酒嗎?是什麽時候回來的,是昨晚還是今晨?又是誰扶我上馬鞍?我竟然全記不得了。忽然一陣疾風,吹得簾幕飄飛翻動。
此此記詞人送客遇妓醉飲的一段情事。按時間順序先寫郊原送客,次寫歸途遇妓歡飲,後寫醉歸惜花抒感。這段看似是寫送客情事,實則是寫詞人政治失意的鬱悶。
上片前三句寫郊外的原野,長長的道路伸向遠方。行人離去後,詞人感到悵然若失,心裏空落落的。後兩句寫孤城和殘陽斜照,表達離愁別緒。詞人把斜陽比喻成“餘紅”,相當新穎,並把感情寄托在餘紅上,說斜陽由於不舍城樓上的一處欄杆,遲遲不肯收斂起最後的一抹餘暉。用斜陽對欄杆的不舍,來映襯詞人對離去之人的不舍。這樣,人與景融為一體,都被濃濃的離愁別緒籠罩著。接著,詞人筆鋒一轉,描寫陪同送行的歌妓。
宣和三年(1121)四月,詞人自汴京或順昌府(今安徽省阜陽一帶)赴處州(今浙江麗水一帶)途中經揚州(農曆四月是揚州紅藥的盛花期),此詞正是寫於此時。詞人宣和三年(1121)四月尚在揚州,五月前就已經逝世,所以此詞很可能是他所作的最後一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