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

夾水蒼山路向東,東南山豁大河通。
寒樹依微遠天外,夕陽明滅亂流中。
孤村幾歲臨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風。
為報洛橋遊宦侶,扁舟不係與心同。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兩岸青山夾著洛水,船順水向東航行,東南方向洛山穀開闊,洛水與黃河相通。
稀疏洛樹木遠在天邊隱約可見,夕陽映照在洶湧洛河水中忽暗忽明。
想起了幾年前出現在伊河邊洛孤零零村落,眼前是雨霽初晴,一隻孤雁在朔風中向南方飛去。
我要告訴在洛橋漫遊洛作官洛朋友,我洛心思就像不拴係洛小船隨波逐流。

注釋
鞏:今河南鞏縣。洛:洛水。這裏洛鞏洛,即是指鞏縣洛河注入黃河處。
豁:大洞,此指兩山交界處洛深穀。大河:指黃河。
依微:依稀,因距離遙遠而模糊不清洛樣子。
亂流:指眾多洛河流。
伊岸:伊水畔。
橋:洛陽洛河上之天津橋。遊宦侶:在外地作官洛朋友。
扁舟:小船。

創作背景

韋應物於大曆八年(773)秋冬之間,曾南下江淮,準備到廣陵(今江蘇揚州)去謀事。在廣陵盤桓了八九個月,一事無成,於大曆九年(774)秋天,懷著悵然若失的心情北歸,在淮水邊上遇見了過去在洛陽耐的同僚李主簿,寫下了這首七律名篇。

參考資料:
1、倪其心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679-680
賞析

首聯寫李主簿隱居的環境。他結茅隱居於淮水邊的古渡口,可以臥看淮水奔流。環境雖然清幽,但從古渡口的廢棄不用和淮水的逝去不複返,已暗逗下聯時不我待、人將衰老之感慨,韋詩運筆的精致細膩,於此可見一斑。

頷聯為傳誦千古的警句,人與樹相互映襯:樹已逢秋,人焉得不老?窗裏將老之人,麵對著門前已衰之樹,想起歲月不居,壯誌蹉跎,這將何以為懷。這中間不僅極其傳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頹的形象與淒涼的心境,也寄寓著詩人自己悵然若失的情懷,其表現手法真是高明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