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裏觸龍門。
波滔天,堯谘嗟。
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
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
其害乃去,茫然風沙。
被發之叟狂而癡,清晨臨流欲奚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於其間。
箜篌所悲竟不還。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裏觸龍門。
波滔天,堯谘嗟。
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
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
其害乃去,茫然風沙。
被發之叟狂而癡,清晨臨流欲奚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於其間。
箜篌所悲竟不還。
譯文
黃河之水從西而來,它決開昆侖,咆哮萬裏,衝擊著龍門。
堯帝曾經為這滔天的洪水,發出過慨歎。
大禹也為治理這泛濫百川的沮天洪水,不顧幼兒的啼哭,毅然別家出走。
在治水的日子裏,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勤勞為公。這才治住了洪水,使天下人民恢複了男耕女織的太平生活。
雖然消除了水害,但是留下了風沙的禍患。
古時有一個狂夫,他披頭散發大清早便衝出門去,要徒步渡河。
別人隻是在一旁看熱鬧,隻有他的妻子前去阻止他,在後麵喊著要他不要渡河,可是他偏要向河裏跳。
猛虎雖可縛,大河卻不可渡,這位狂夫果然被水所溺,其屍首隨波逐流,漂至大海。
被那白齒如山的長鯨所吞食。
其妻彈著箜篌唱著悲歌,可惜她的丈失再也回不來了。
李白的這首《公無渡河》開篇就將巨筆伸向了蒼茫遼遠的往古——“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裏觸龍門”!詩中以突兀驚呼之語,寫它叟霎那間衝決力量和氣勢的象征——橫亙天地的昆侖山;隨即挾著雷鳴般的“咆哮”,直撞“萬裏”之外的“龍門”(今山西河津縣西北)。詩人隻寥寥兩筆,就叟“昆侖”、“龍門”的震蕩聲中,展現了“西來”黃河的無限聲威。
“波滔天,堯谘嗟”!滔天巨浪吞噬了無數生民,茫茫荒古,頓時充斥了帝堯放勳的浩然歎息:因為詩中用的是三言短句,這歎息之音,聽來便愈加激切。
此詩具體作年難以考證。大多數人認為此詩作於安祿山反叛前,李白去幽州(北京)自費偵探的時候。也有人認為可能寫在永王李璘被平叛以後,當永王使韋子春帶著五百兩黃金來三請李白下山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