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亡 同:無)
譯文
草屋的茅簷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翠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音,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是誰家的公婆父老?
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在家裏編織雞籠。最喜歡的頑皮的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注釋
清平樂(yuè):詞牌名。村居:題目
茅簷:茅屋的屋簷。
吳音:吳地的方言。作者當時住在信州(今上饒),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樂。
翁媼(ǎo):老翁、老婦。
鋤豆:鋤掉豆田裏的草。
織:編織,指編織雞籠。
亡(wú)賴:這裏指小孩頑皮、淘氣。亡,通“無”。
臥:趴。
在這首詞中作者通過對農村景象的描繪,反映出他的主觀感情,並非隻在純客觀地作敘述描寫。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裏,作者隻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發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 ,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閑自得的畫麵,這幾句盡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發翁媼,乘著酒意,彼此“媚好 ”,親密無間,那種和協、溫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
此詞是辛棄疾閑居帶湖期間所作。由於辛棄疾始終堅持抗金的政治主張,一直遭受當權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壓。從四十三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所以他在隱居中更加關注農村生活,寫下了大量的閑適詞和田園詞。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作者這首詞是從農村的一個非勞動環境中看到一些非勞動成員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農村有生機、有情趣的一麵。上片第一、二兩句是作者望中所見,鏡頭稍遠。“茅簷低小”,鄧《箋》引杜甫《絕句漫興》:“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此正寫南宋當時農村生活條件並不很好。如果不走近這低小的茅簷下,是看不到這戶人家的活動,也聽不到人們講話的聲音的。
第二句點明茅屋距小溪不遠,而溪上草已返青,實暗用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語意,說明春到農村,生機無限,又是農忙季節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邐行來,及至走近村舍茅簷,卻聽到一陣用吳音對話的聲音,使自己感到親切悅耳(即所謂“相媚好”),這才發現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勞動,隻有一對老夫婦留在家裏,娓娓地敘家常。所以用了一個反問句:“這是誰家的老人呢?”然後轉入對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