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江聲共寂寥,十三陵樹晚蕭蕭。
中原事業如江左,芳草何須怨六朝。
譯文
山的景色同江水的聲音都已寂寥,十三陵中樹木在晚風中蕭蕭作響。
中原的事業與江左政權一樣腐朽,芳草何必為六朝的舊事而感傷呢?
注釋
秣(mò)陵:金陵,即南京。
山色:鍾山的景色。江聲:長江的水聲。
十三陵:明代十三個皇帝(從明成祖至崇禎帝)陵墓的總稱。蕭蕭:此處狀風聲。
中原事業:指遷都後的明王朝。江左:建都南京的朝個政權。
六朝:指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
秣陵懷古,光看題目,似乎還是傳統詩詞中對六朝興亡的感慨吟詠。可納蘭性德不然, 他圍繞明朝開國建都於金陵,後來統治全國,遷都北京,最終仍落得個覆滅的命運展開議論。
詩的前兩句是借景抒情。“山色江聲共寂寥”,秦淮自古繁華地,這裏江山險要,有虎踞龍盤之勢。可是如今南京鍾山的美景、長江的水聲都歸於寂靜,呈現一片淒涼的景象。詩人眼前是秣陵,但思緒所及,卻是對千裏之外的北京郊外的“十三陵樹晚蕭蕭”的聯想,晚風吹過明皇陵,隻有樹葉微微作響,兩者同樣都是一片蕭索的境況。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納蘭性德作為禦前侍衛隨康熙帝離京南巡,十月至江寧(即南京),康熙帝祭祀明孝陵。貴族出身的納蘭性德觸景生情,從統治者的角度,寫出了這首懷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