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
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山峰,及其美好的風景都被蜜蜂占有。
蜜蜂啊,你采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底為誰付出辛苦,又想讓誰品嚐香甜?
注釋
山尖:山峰。
無限風光:極其美好的風景。
占:占有,占據。
采:采取,這裏指采取花蜜。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羅隱至京師,應進士試,曆七年不第。作者心灰意冷,後又看見人民辛苦勞作在田間地頭與部分朝廷官員不勞而獲這樣相對立的情景而產生的憤懣,這可能是羅隱作出這首諷喻不勞而獲者的《蜂》的原因。
羅隱的詠物詩“切於物”而“不粘於物”,往往別出心裁,獨具寓意,諷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尋味。清沈祥龍《論詞隨筆》雲:“詠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於其內,斯寄托遙深,非沾沾焉詠一物矣。”羅隱正是在對物象深入細致的觀察基礎之上,對所詠之物融進他強烈的家國之憂與身世之慨,刺時諷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詩壇脫穎而出。
《蜂》通過吟詠蜜蜂采花釀蜜供人享用這一自然現象,表現了他對社會和曆史問題的思考。
前兩句寫蜜蜂的生存狀態,在山花爛漫間不停穿梭、勞作,廣闊的領地給了它們相當大的施展本領的空間。“不論”“無限”,蜜蜂在辛勤勞動中“占盡風光”,簡單寫來看似平平無奇,純行直白,幾乎是欣賞、誇讚的口吻,實則是匠心獨運,先揚後抑,為下文的議論做出了鋪墊。
蜂與蝶在詩人詞客筆下,成為風韻的象征。然而小蜜蜂畢竟與花蝴蝶不同,它是為釀蜜而勞苦一生,積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詩人羅隱著眼於這一點,寫出這樣一則寄慨遙深的詩的“動物故事”。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詩藝術表現上值得注意的有三點:
一、欲奪故予,反跌有力。此詩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經營,除“辛苦”而外並無所有。然而前兩句卻用幾乎是矜誇的口吻,說無論是平原田野還是崇山峻嶺,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領地。這裏作者運用極度的副詞、形容詞──“不論”、“無限”、“盡”等等,和無條件句式,極稱蜜蜂“占盡風光”,似與題旨矛盾。其實這隻是正言欲反、欲奪故予的手法,為末二句作勢。俗話說:抬得高,跌得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