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三子

時三子已歸自外家

去遠即相忘,歸近不可忍。
兒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極不得語,淚盡方一哂。
了知不是夢,忽忽心未穩。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你們走遠了,我倒也不再惦念;及至歸期接近,反而難、以忍耐。
兒女們已站在眼前,你們的容貌我已認不出來。
歡喜到了極點,不知說什麽好。收淚一笑,包含著多少悲哀。
明知這不是在夢中,可我的心仍在搖擺不踏實。

注釋
外家:外公家。
去遠:離去很遠。神宗元豐七年(1084),陳師道因家貧而將妻子兒女送往在四川做官的嶽丈處寄養。
歸近:歸期臨近。不可忍:難以忍耐,形容與子女見麵的急切心情。
略:全,都。省(xing):識,記得。
哂(shěn):微笑。
了知:確實知道。
忽忽:恍惚不定貌。心未穩:心裏不踏實。

賞析

這首詩描述的主要是詩人思親、見親的全程心靈感受,言語易懂,感人至深。

首二句說妻兒們去遠了,相見無期,也就不那麽惦記了;而當歸期將近,會麵有望,則反而控製不住自己的感情。“去遠”句固然是記錄了詩人的實情,然而也深刻地表現了他無可奈何的失望和悲傷,詩人決非真的忘情於妻兒,而是陷於一種極度的絕望之中。“歸近”一句正說明了他對親人不可抑捺的情愫。

“兒女”二句寫初見麵的情形。因離別四年,兒女麵目已不可辨認。陳師道的《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中說:“何者最可憐,兒生未知父。”可見別時兒女尚幼,故至此有“眉目略不省”的說法,表明了離別時間的長久,並寓有親生骨肉幾成陌路的感喟。

創作背景

元豐七年(1084年),陳師道的嶽父郭概提點成都府路刑獄,陳師道因母親年老不得同去,於是忍受了與妻子兒女離別的悲痛。將近四年以後,即1087年(元祐二年),陳師道充任徐州州學教授,才將妻兒接回到徐州這首《示三子》即是作於妻兒們剛回來之時,也是非常傑出的一首。

參考資料:
1、繆鉞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648-6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