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寡婦 / 時世行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發焦。
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征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標簽: 憂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丈夫死於戰亂她獨守茅屋受煎熬,身穿苧麻布衣衫鬢發幹澀又枯焦。
桑樹柘樹全廢毀仍然還要交納蠶絲稅,田園耕地已荒蕪仍要征收農業稅。
時常在外挖些野菜連著根須一起煮,現砍生柴帶著葉子一起燒。
任憑你住在比深山更深的偏僻處,也沒辦法逃脫官府的賦稅和兵徭。

注釋
蓬茅:茅草蓋的房子。
麻苧(zhù):即苧麻。鬢發焦:因吃不飽,身體缺乏營養而頭發變成枯黃色。
柘:樹木名,葉子可以喂蠶。征苗:征收農業稅。
後:一作“盡”。
和:帶著,連。
旋:同“現”。斫:砍。生柴:剛從樹上砍下來的濕柴。
征徭:賦稅和徭役。

鑒賞

此詩反映了在統治階級殘酷的剝削和壓榨下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全詩通過山中寡婦這樣一個典型人物的悲慘命運,透視當時社會的麵貌,語極沉鬱悲憤。詩人把寡婦的苦難寫到了極至,造成一種濃厚的悲劇氛圍,從而使人民的苦痛,詩人的情感,都通過生活場景的描寫自然地流露出來,產生了感人的藝術力量。

此詩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從這兵荒馬亂的時代著筆,概括地寫出了這位農家婦女的不幸遭遇:戰亂奪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棲身。

創作背景

唐朝末年,朝廷上下,軍閥之間,連年征戰,造成“四海十年人殺盡”(《哭貝韜》),“山中鳥雀共民愁”(《山中對雪》)的悲慘局麵,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此詩即創作於這種社會背景下,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參考資料:
1、閻昭典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356-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