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韓內翰

故鄉飛鳥尚啁啾,何況悲笳出塞愁。
青塚埋魂知不返,翠崖遺跡為誰留。
玉顏自古為身累,肉食何人與國謀。
行路至今空歎息,岩花澗草自春秋。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小鳥兒戀著故鄉嗚叫不止,公主在悲笳聲中遠嫁萬裏。
墓草青青魂魄再不能回來,青蒼蒼的山崖上,為誰留下了手跡。
美貌的女子自古受到容顏的牽累,高官厚祿的人有幾個考慮國家生計。
行路的人到這裏白白地歎息,山崖上花開草長隨著季節交替。

注釋
崇(chóng)徽公主:唐代宗時與回鶻和親,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據《唐會要》卷六載:“公主,仆固懷恩女,大曆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出嫁回鶻可汗。”
手痕:指崇徽公主手痕碑,在今山西靈石縣。相傳公主嫁回紇時,道經靈石,以手掌托石壁,遂留下手跡,後世稱為手痕碑,碑上有唐人李山甫《陰地關崇徽公主手跡》詩刻石。
韓內翰:韓絳,內翰指翰林學士。
啁啾(zhōu jiū):鳥鳴聲。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嘉祐四年(1059年),時歐陽修在汴京任職。歐陽修所處的時代,正是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期,統治者對內統治嚴酷,而邊境卻軍備廢弛,受到東北部契丹和西北部西夏的不斷侵擾。詩人借古生情,結合民間傳說,為崇徽公主遠嫁這一曆史悲劇唱出了這樣一曲飽蘊憤懣之情的悲歌。

參考資料:
1、丁功誼,劉德清編著.歐陽修詩評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247-248
2、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編.歐陽修詩文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03:24-25
賞析

在這首詩裏,詩人對崇徽公主不僅是憐其遠嫁,哀其不幸,而且從政治上指明產生這個悲劇的原因。這就使這首詩在格調上不同於一般灑同情之淚的淒涼挽歌,而啟發人們在深沉的哀怨中進而對這些女子的個人悲劇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們對許多不能遠謀的肉食者的憤慨。

詩從對比開始。詩人的眼前出現了當年崇徽公主遠嫁時的淒涼清景。“啁啾”是形容鳥的細碎鳴叫聲,白居易《燕詩》詩:“卻入空巢裏,啁啾終夜悲。”不離故鄉的鳥兒尚啁啾鳴叫不止,而豆蔻年華的少女隨著悲笳離別父母、遠嫁萬裏之外,就更加依戀不舍了。作者在這裏傾注了自己對她的憐惜同情。“青家埋魂知不返,翠崖遺跡為誰留?”在感情上更進一層,同時,詩人的思緒也回到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