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行

[唐代] 李白 [简体]

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
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死不複回。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標簽: 冬天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燭龍棲息在極北的地方,那裏終年不見陽光,隻以燭龍的視瞑呼吸區分晝夜和四季,代替太陽的不過是燭龍銜燭發出的微光。
這裏連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隻有漫天遍野的北風怒號而來。
燕山的雪花大大的,宛如一張張竹席,它們零零碎碎地撒落開來,飄蕩在軒轅台上。
在幽州十二月天思念遠方丈夫的思婦,不唱歌了,也不說笑了,整天雙眉緊鎖。


她倚著大門,凝望著來往的行人,想到夫君還在那苦寒的北方前線心中淒苦哀怨。
臨別時你手提寶劍,救邊而去,在家中僅留下了一個虎皮金柄的箭袋。
裏麵裝著一雙白羽箭,一直掛在堵上。上麵結滿了蜘蛛網,沾滿了塵埃。
如今其箭雖在,可是人卻永遠回不來了他已戰死在邊城了啊!
人之不存,我何忍見此舊物乎?於是將其焚之為灰矣。

創作背景

李白於公元752年(天寶十一載)秋,遊幽州時作此詩。通過描寫一個北方婦女對丈夫戰死的悲憤心情,揭露和抨擊了安祿山在北方製造民族糾紛,挑起戰禍的罪行。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 .李白詩全譯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3-105 .
2、張明非 等 .唐詩鑒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234-236 .
3、蕭滌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234-236
賞析

此詩通過描寫一個北方婦女對丈夫戰死的悲憤心情,揭露和抨擊了安祿山在北方製造民族糾紛,挑起戰禍的罪行。詩人從一個“傷北風雨雪,行人不歸”的一般題材中,出神入化,點鐵成金,開掘出控訴戰爭罪惡,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題,從而賦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義。

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常常借助於神話傳說。“燭龍棲寒門,光耀猶旦開”,就是引用《淮南子。墬形訓》中的故事:“燭龍在雁門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麵龍身而無足。”高誘注:“龍銜燭以照太陰,蓋長千裏,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燭龍棲息在極北的地方,那裏終年不見陽光,隻以燭龍的視瞑呼吸區分晝夜和四季,代替太陽的不過是燭龍銜燭發出的微光。

評價

這首詩成功地運用了誇張的手法。魯迅在《漫談“漫畫”》一文中說:“‘燕山雪花大如席’,是誇張,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著一點誠實在裏麵,使我們立刻知道燕山原來有這麽冷。如果說‘廣州雪花大如席’,那就變成笑話了。”隻有在真實基礎上的誇張才有生命力。葉燮的《原詩》又說,誇張是“決不能有其事,實為情至之語”。

詩中“燕山雪花大如席”和“黃河捧土尚可塞”,說的都是生活中決不可能發生的事,但讀者從中感到的是作者強烈真實的感情,其事雖“決不能有”,卻變得真實而可以理解,並且收到比寫實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此詩信筆揮灑,時有妙語驚人;自然流暢,不露斧鑿痕跡。無怪乎胡應麟說李白的樂府詩是“出鬼入神,惝恍莫測”(《詩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