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門山

[唐代] 李白 [简体]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長江猶如巨斧劈開天門雄峰,碧綠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
兩岸青山對峙美景難分高下,遇見一葉孤舟悠悠來自天邊。

注釋
天門山:位於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的門戶,天門由此得名。
中斷:江水從中間隔斷兩山。楚江:即長江。因為古代長江中遊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開:劈開,斷開。
至此:意為東流的江水在這轉向北流。一作“直北”。

賞析

這首詩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麵。但這畫麵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隨著詩人行舟,山斷江開,東流水回,青山相對迎出,孤帆日邊駛來,景色由遠及近再及遠地展開。詩中用了六個動詞“斷、開、流、回、出、來”,山水景物呈現出躍躍欲出的動態,描繪了天門山一帶的雄奇闊遠。一、二句寫出了天門山水雄奇險峻不可阻遏的氣勢,給人驚心動魄之感;三、四句寫足也寫活了渾闊茫遠的水勢。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這兩句寫詩人遠眺天門山夾江對峙,江水穿過天門山,水勢湍急、激蕩回旋的壯麗景象。第一句緊扣題目,總寫天門山,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衝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湧的江流。由於楚江怒濤的衝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

創作背景

《望天門山》是公元725年(開元十三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東經當塗(今屬安徽)途中行至天門山,初次見到天門山時有感而作的。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94-795
藝術特色

“望”字統領全詩

這是一首江行寫景的七絕詩,題為“望天門山”,可見作為描寫對象的天門山風光,係詩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詩在“望”字統領下展開,“天門”之山形水色融為一體,雄奇壯偉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現。詩人身在船上,眼望兩岸青山,有船不動而山在動的錯覺,故寫出“兩岸青山相對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遠來的孤帆,頗富情趣。

山水互為映襯

詩中的山水是緊密關聯,互為映襯的。楚江浩蕩,似乎把“天門”衝“開”,而“天門中斷”使楚江得以奔騰而出。天門兩峰橫夾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門。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連,景象壯觀。“碧水東流”為山峰所遏製,故至天門而回旋,山為水開,水為山回,互為製約,又融為了一體。“相對出”的“兩岸青山”,與水中的“孤帆一片”,點麵結合,動靜相襯,構成一幅完整而動人的畫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