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叢台

[唐代] 李遠 [简体]

有客新從趙地回,自言曾上古叢台。
雲遮襄國天邊去,樹繞漳河地裏來。
弦管變成山鳥哢,綺羅留作野花開。
金輿玉輦無行跡,風雨惟知長綠苔。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有個朋友剛剛從趙國回來,說他曾經登上過古代的叢台。
站在叢台上極目遠眺,白雲綿綿,飄在襄國上空;繁茂的綠樹順著張恪彎曲的河道蜿蜒而來,經過叢台的腳下;
叢台上卻叢台上,山鳥啼鳴,野花盛開,綠苔遍地,一片荒蕪。
早已看不見當年金輿玉輦來往的痕跡,隻有在風雨的見證下不斷生長的綠苔。

注釋
聽話:聽人論事 ; 叢台:在今河北邯鄲市內。相傳戰國時趙武靈王(前325—前299)為閱兵和歌舞而築。
襄國:古縣名,位於河北邢台西南。該句又衍“雲遮襄國無邊盡”。
漳河:位於邯鄲市南方。該句又衍“樹繞漳河掌上來”。
弦管:管弦樂器,代指音樂。
輿:車,亦指轎子 ;輦:用人推挽的車。秦漢以後特指君侯所乘的車;金輿玉輦:此指趙武靈王寵愛的惠妃,常攜其登台玩樂。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任職京師之時,具體時間不詳,是詩人聽友人談論叢台而作。 

參考資料:
1、繆鉞 ,張誌烈主編.唐詩精華:巴蜀書社,1995.06:第779頁
賞析

詩人借朋友遊叢台之事,將朋友眼中見到的叢台景象加上自己的感慨,描繪出叢台一片荒涼蕭索情景,抒寫了自己吊古傷今之情。首聯交待作詩緣由,次聯寫遠望之景。頸聯以對比手法,襯托叢台之荒涼,有聲有色。尾聯以往日趙武靈王之豪侈繁華與眼前台上長滿綠苔的荒蕪景象再作對比,更見出今日叢台之落寞淒涼。詩以寫景為主,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無窮。

詩人不是為了寫景而寫景,所寫景物也不是一般的景象,而是詩的意象,即這些景物包蘊詩人及客人吊古傷今的情思。為了表達這種情懷,詩人除了采用意象疊加的方法,還采用了對比聯想的手法來滌化。詩中所寫的白雲、樹木、野花、綠苔、山鳥等,無不與昔日叢台的人、事、物相關聯,這是對比的關聯;從昔日叢台之盛對比今日叢台之荒,從而表達出富貴不存、時光難再、人世滄桑的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