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發被兩鬢,肌膚不複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誌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譯文
白發覆垂在兩鬢,我身已不再結實。
身邊雖有五男兒,總不喜歡紙與筆。
阿舒已經十六歲,懶惰無人能相比。
阿宣快到十五歲,也是無心去學習。
阿雍阿端年十三,竟然不識六與七。
通兒年齡近九歲,隻知尋找梨與栗。
天命如果真如此,姑且飲酒莫論理。
注釋
責子:對兒子的責備、批評。
被(pī):同“披”,覆蓋,下垂。鬢(bìn):麵頰兩旁近耳的頭發。
肌膚:指身體。實:結實。
五男兒:五男兒:陶淵明有五個兒子,大名分別叫儼、俟、份、佚、佟,小名分別叫舒、宣、雍、端、通。這首詩中皆稱小名。
好(hào):喜歡,愛好。紙筆:這裏代指學習。
二八:即十六歲。
故:同“固”,本來,一向。一作“固”。
這首詩大約作於東晉安帝義熙四年(408年),當時陶淵明四十四歲。
此詩先說自己老了:“白發被兩鬢,肌膚不複實。”這兩句寫老相寫得好,特別是後一句說自己肌膚鬆弛也不再豐滿了,這話少見有人道出。後麵是寫兒子不中用:“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總寫一筆五個兒子不喜讀書,不求上進。下麵分寫:“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舒是老大,十六歲了,而懶惰無比。“阿宣行誌學,而不愛文術。”阿宣是老二,行將十五歲了,就是不愛學寫文章。這裏語意雙關,到了“誌學”的年齡而不誌於學。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雍、端兩個孩子都十三歲了,但不識數,六與七都數不過來。“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通子是老五,快九歲了,隻知貪吃,不知其它。“垂”與前“行”義同,都是將近的意思。按,這裏用了“孔融讓梨”的典故。《後漢書·孔融傳》注引孔融家傳,謂孔融四歲時就知讓梨。而阿通九歲了卻是如此,可見蠢笨。作者將兒子一一數落了一番後,感到很失望,說“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