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食

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裏,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餘意,遺贈豈虛來。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標簽: 抒情,寫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饑餓驅我出門去,不知究竟去哪裏。
前行來到此村落,敲門卻難致詞語。
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贈來不虛。
暢談終日話投機,斟酒即飲不客氣。
新交好友心歡暢,即席賦詩表情意。
感你恩深似漂母,無韓信才我心愧。
牢記胸中如何謝,死後報答君恩惠。

注釋
驅我去:逼迫我走出家門。
竟:究竟。何之:往何處去。之:往。
斯:這。裏:居民聚居的地方,指村裏。
拙言辭:拙於言辭,不知該怎麽說才好。這裏表現一種羞於啟齒、欲言又止的複雜心理活動。
解餘意:理解我的來意。
遺(wèi):贈送。豈虛來:哪能讓你(指詩人)白跑一趟。
談諧:彼此談話投機。
觴(shāng)至輒(zhé)傾杯:每次進酒總是一飲而盡。觴:進酒勸飲。輒:就,總是。

賞析

《乞食》一詩,是陶淵明躬耕生涯之一側麵寫照,至為真實,亦至為感人。這首詩不僅比較真實地反映了陶淵明晚年貧困生活的一個側麵,而且也真實地反映出陶淵明樸拙真率的個性。

“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淵明歸耕之後,備嚐農民之艱辛,尤其是饑餓。《有會而作》雲:“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飲酒》第十六首雲:“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皆可印證。起二句直寫出為饑餓所逼迫,不得不去乞食的痛苦情形和惶遽心態,詩人自己也不知該往何處去才是。“竟”之一字,透露出反覆的思忖,既見得當時農村之凋敝,有糧之家太少,告貸幾乎無門;亦見得詩人對於所求之人,終究有所選擇。淵明乃固窮之士。

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一說此詩作於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陶淵明六十二歲,詩人根據乞食的真實經曆,寫下此詩。一說此詩作於陶淵明青年時期,大約在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陶淵明二十一歲,與朋友聚會,飲酒賦詩。

參考資料:
1、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66-68
2、汪新華.古詩文閱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129-130